第2部分 (第2/4页)

歌方面的初次尝试)。

如果不是他后来选择了进艺员训练班,人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刘德华,说不定会是出自哪个音乐学院的高材生。

应该说,刘德华对剧本的创作还是蛮喜欢的,在中学时,他曾经与同学合作,创作出一部名为《蜕变》的剧本,并在一次香港电视台的剧本创作比赛中夺冠。

后来,《蜕变》被香港电视台拍成了电视剧。

这次的夺冠让刘德华信心大增。

如果不是他后来选择了从影,人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刘德华,很可能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剧作家。

后来,他在百忙之中撰写自传体散文集的举动,似乎更能解释他与文学结下的不解之缘。

应该说,刘德华对表演舞台剧还是很感兴趣的,在上中三时,他就参加了学校剧社的话剧表演。

他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喜欢上电影。

上中学的时候,我对电影还没有那么强的感觉,因为我在念书的时候,已经对话剧有了很大的兴趣,我觉得在舞台上的演出才是一种有艺术的表演。

那个时候我只是偶尔看一些武打片,所以对李小龙特别钟爱……”

其实,中学时的刘德华并没有考虑过自己将来的工作就是当演员做歌手,他参加学校的文艺活动,纯粹是对文艺这种表现形式的兴趣和爱好,并未给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刻意去设计路标。

然而,刘德华却在后来误打误撞地以电影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并以“巨星”之誉经久不衰,演绎出一个艺术生命不老的传奇。

是电影选择了他,还是他选择了电影?

无论是电影选择了他还是他选择了电影,这都是一个生命的抉择。

从影20多年来,他拍了120多部电影。

电影于他已经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透过镜头,我觉得自己可以让观众的生活多一点点趣味。

因为我们,他们会笑;因为我们,他们会哭。

所以我觉得现在电影对我来说就像空气一样重要。”

前面说过,刘德华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一直在中等徘徊,这让他有点灰心。

他曾自述:“中六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便投考艺员训练班,但学的是幕后工作。

毕业后,公司和每人都签有一份演员合同,我无可奈何才演戏。”

无可奈何才演戏,却演出了一个“双料影帝”。

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个中艰辛,留待以后叙述。

现在,我们只想探究他当时选择从影的动机。

1980年,刘德华考入了香港无线艺员训练班,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刘德华选择从影并不是年轻人的一时心血来潮,他是经过了一番十分细致的左右权衡的。

当时,他面前摆放着两张表格:一张是应届高等教育课程报名表,一张是香港“无线”艺员训练班报名表。

是选择按部就班继续完成学业,然后上大学,攻读学士、硕士……

还是选择学一门适合自己的专业技术,走一条既有风险又有刺激的人生道路?

两张表格,两种人生。

何去何从?

刘德华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3。生命的抉择(2)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香港“无线”,位于九龙将军凹,数十年来,她以每年五六百集的自拍剧,牢牢占据港剧播出市场;以一部部精彩的作品,影响着所有港人、千万海外华人,及至亿万内地观众。

著名的香港“无线”艺员培训班开办几十年来,成为一代代香港明星的摇篮。

或许是潜意识里,儿时送外卖时看到的演员工作的多姿多彩给了他挡不住的诱惑;或许是影视艺术的神秘挑起了他青春的萌动;或许是“无线”的名望让他实在难以割舍;最终,他在“无线”艺员训练班的报名表上庄严地填上了自己的姓名……

刘德华忐忑不安地来到父亲面前,他低着头,眼睛望着地,轻声说出了自己的选择。

他心里很清楚,父母辛辛苦苦供自己读书,希望自己能像其他人家的孩子一样读出一点名堂,可是——沉默,令人难耐的沉默……

许久,双眉紧蹙的父亲拿眼睛盯住他问:“你肯定了?

”他不敢抬头,心里对父亲问这话的用意琢磨不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