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部分 (第1/4页)

“父皇……”李煜俯身跪地,双眼垂泪。

李景摇了摇头,面露慈爱之色,莞尔道:“起来吧,都已是太子了,不能总哭鼻子吧,呵呵。”言罢,略一思索,正色道:“先前你赞同殷崇义向扬州派探子之事,父皇没有反驳你,你可明白父皇的用意?”

李煜毕竟还年轻,胸中自有一番书生气,对于失去淮南之地也是颇有想法。虽未想过夺回淮南,但向扬州派探子之事却是很赞同的,因为丢了淮南只是肉痛,但丢了金陵就只有亡国一条路了。

然而,此刻听李景这么一问,他顿时吓得面色苍白,原来李景根本就不赞同的殷崇义和林仁肇的建议向扬州城派出探子。之所以李景最后同意了殷崇义的建议,就是为了给自己建立太子的威望‘金口玉言,说一不二’。

想到此,李煜如当头棒喝,连忙道:“父皇,儿臣知错。”

“恩,明白就好。”李景微微一笑道:“从善年纪轻轻,正是义气用事之时,待父皇去南都后,希望你好好对他。当年父皇和你皇叔景遂,相互扶持,绝无猜忌之事。父皇也希望你二人齐心协力,共扶南唐。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呐。”

“儿臣明白,定不负父皇所托。”

“听说从善和宋使韩旭走得很近?”李景突然开口说道:“鸿胪寺卿来报,韩旭不愿住在鸿胪寺,而是去了秦淮河?”

想起这事,李煜倒是心下颇为好笑,原本安排韩旭住鸿胪寺,却没想这韩大人偏偏要去住秦淮河之地,美其名曰‘第一次来南唐,要见识下金陵城的人文风情’,而事实上秦淮河是什么地方?那是天下有名的烟花之地,说是见识一下秦淮河的分月还差不多。

于是,笑道:“回父皇,韩旭欲前往秦淮河,于是皇弟就将他安顿在了秦淮河边的‘乌衣巷’。”

“乌衣巷?”李景微微一愣,若有所思的笑道:“那倒是个好地方,朕记得那里有座从善的别院吧。”

……

李煜退出了长春殿,返回东宫。回想起长春殿内父皇最后的眼神,心下总有点想不明白。性格一向洒脱的他,想不明白也没去细想。东宫就在皇城的东侧,一想到宫里的太子妃兴许正等着自己吟诗作对,脚下不由加快了几步。

第252章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因东吴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得此名,又因唐代刘禹锡的这首诗而流芳百世。

东晋王导,谢安运筹帷幄于此,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淝水。淝水之战,十万东晋北府兵以少胜多,击溃苻秦百万大军,留下“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著名典故。真可谓是书生用兵,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此时已是冬日黄昏,朱雀桥边的野草花早已枯萎;华灯初上之际,亦看不到那夕阳的斜辉。往事随风而散,却挡不住如今秦淮河边的热闹与繁华。

紧邻秦淮河,一处古朴的院子,外面看上去毫不起眼。

门口一副对联“一巷月朦胧,欲问乌衣何处去;万家春旖旎,且看紫燕此间来”。此处正乃乌衣巷的入口,也正是王谢故居所在。

临河而居的百姓,今日突然发现一向冷冷清清的乌衣巷,竟然来了一群全身铠甲,腰跨长刀,气势汹汹的军队。从他们的穿着来看,似乎还从未见过。不过,仅仅从门口站着的那几名守卫的气势来看,这绝对是一群精锐之士。

小道消息还是从所谓灵通人士的口中传了出来,今日乌衣巷来了一位赵宋高官,正是此次赵宋派来南唐的使者,淮南节度使韩旭。对于使节不住鸿胪寺,偏偏住在这秦淮河边的乌衣巷内,金陵城的百姓自是颇绝怪异。

所以,今日的秦淮河边,往来的人群特别的多,不时朝着乌衣巷口指指点点,对这位赵宋的使者,表现出了非一般的好气。

乌衣巷内,谢安故居,正厅在韩旭的眼中并不算大,但无论是布局还是格调,都显得典雅而别致。当然,此院并非完全的谢安故居,要知道经过数百年的变迁,故居早已是破败不堪。作为李从善的别院,自然经过了一番彻底的整修,厅内最显眼的就是那草书“魏晋遗风”四个大字的牌匾。

牌匾的下面,韩旭正端着小泥壶,悠闲的品着“绿杨春”,微眯的双眼不时转向门外的夜色中。

“旭哥儿,来了。”刘三笑呵呵的跑了进来,身后还跟着裴忠和秦雨山。

韩旭从软榻上一跃而起,赶紧迎了过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