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部分 (第1/4页)
第二十二节 外科手术摘毒瘤
中印边界反击战进行到第四个月,在西线的大规模反扑遭到惨重的失败以后,印度的政军界和舆论陷入了空前的沮丧和混乱。长期以来印度的战略家与西方的战略理论一致认为:印度的巨大人口构成了强大的陆军的基础;可以支持战争高强度消耗的印度平原离前线是那么的近,通往前线的公路和铁路系统密度既高,质量也相当好。而中国的人口密集地域和经济中心远离中印边界,西藏的240万人口和贫乏的资源和可怜的工业基础,根本不足以支持现代化的战争;而西藏高原的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由脆弱的公路系统作为支柱的后勤系统,根本不可能支撑高强度战争的巨大消耗。在较长时间的高强度的战争中,印度必胜。可是西藏高原和山麓地区的雨季并没有帮助印度摆脱失败的命运,印度和西方的战略家们陷入了迷茫。
其实这个理论在一般情况下并没有错。只是这些战略家忽略了二件大事:-首先是忽视了技术进步的力量。据专家测算,电动螺旋桨重型运输机的吨公里运输成本降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电动直升机的运输成本与涡轴发动机直升机相比更是降到了五分之一,这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后勤概念。二十世纪中期,西方的战略家曾嘲笑过斯大林,说他只是一个陆军士兵,不懂空军的作用,因此西方的“柏林空运”取得了胜利。现在中国的空运能力超越了当年美国人的好多倍。
-第二点是忽视了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中国人民和军队受了那么多年的压抑,一旦以正确的战略部署,果断的战役行动将其释放出来后,必然势不可挡,将冲决一切所谓的“钢铁防线”。
新德里9月10日
印度时报头版刊登了印度议会的副议长拉齐。贾尔登的文章提出以核武器与中国进行决战。一开始,舆论和政治家都被镇住了,动用核武器可不是一件小事,这将完全改变战争的性质,然而不久后却不顾后果地纷纷附和,一位评论员在电视上慷慨激昂地,指责政府太“软弱”,为什么不用最有力的核武器教训傲慢的中国人。
其实在使用核武器这个问题上,政府、军方,甚至西方的舆论都是一致的,印度绝对不可能在与中国的核对抗中取得胜利。一方面在核军备上印度比中国差得远,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其二,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远离中印边界,而从边界到印度的首都只有几百公里。
这时印度政府却采取了无可挽救的错误政策,不正式表态反对使用核武器。9月16日政府发言人反而暗示有可能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一切手段来进行反击”。这一下,引起了全世界的惊慌。
中国军方的精英小组早就制订了一个摧毁印度导弹核武器系统的行动计划。当时印度已经完成了二十世纪末期的核计划,拥有12座核电站、2座核燃料后处理厂、12座重水厂、8座生产核武器用钚材料的反应堆、2座铀235的浓缩厂,以及一批研究机关、试验基地、远程导弹生产厂、导弹燃料厂;还有4个导弹和核弹头的储存基地,及几处地下发射井和4辆导弹发射车;去年才开始试航的第一艘核潜艇,目前停泊在孟买军工造船厂的船坞中,正在抢修其反应堆。它们是印度地区霸权主义的最大本钱。这一切目标合计是97个,散布在印度各地,最远处离边界有2700公里。我们至今仍强调这是一场边界冲突,对远处目标的攻击,缺乏依据。
印度舆论和政界的这一阵喧嚣,为我们实施行动计划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军委决策立即实施“天刀行动”计划。行动的要点是:-为了保证打击效果,对97个目标组织强大的突击力量,一举全歼。
-经侦察和收集的情报,印度的导弹、核武器的研究机构,在星期一9:30时人员最集中,而且不少研究机构在新德里的郊区,为了准确打击,减少平民伤亡,出人意外地把总攻击的时间定为9月22日星期一北京时间12:00,虽然增加了攻击的难度,但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印度的一个铀235扩散厂、2个核武器库,以及导弹燃料厂等12个目标在离边界1000公里的范围内,又隐藏在山沟里,决定用直升机运载突击队,并辅之以武装直升机予以彻底摧毁。
-印度南端的3个生产核燃料的反应堆,则由潜艇动用潜射巡航导弹摧毁。
-9月11日发射了新的侦察卫星,把印军的4辆导弹发射车的动态情报源源送回前指。
从9月10日开始,我国政府发表措辞极为严厉的声明,指出印度上层领导居然不顾后果地煽动核战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