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 (第1/4页)

这个时代里,还有一项技术,成功解决了讯息传递的问题。那就是《武备志》里面关于‘转盘探海灯’和‘混响琴室’的记载。前一个,是通过光学来传递讯息,并且已经明晰,红色光传播的最远。后一个,是通过共振现象,利用声学传讯,最初是戚继光为了探听敌人是否在挖掘地道,而修建的地下装置,后来被非广泛进行应用。

有了光学和声学两种途径的传讯方式,国家管理层次,无疑是提高的。

袁崇焕还有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他的性格太轴了。他单纯的认为,有了城堡,就万事俱备,以至于由他领导的野战场次,少的可怜。军队向来都是多军种,多手段建设的,单纯的追求任何一种单一模式,都是极端错误的。而在他的身边,既有满桂的骑兵营,又有毛文龙的水军和游击步军,但满桂被老袁打发到大同,毛文龙差点被老袁诱杀,结果避走海上。整个辽西平原上,就剩下孤零零的座座城堡,如果不是朝廷这边极力保住了朵颜西南蒙古和毛文龙的东江镇,济雪连星堡不可能悠而无忧的这般从容。

好了,袁崇焕的错误,我们说的太多了,没必要继续剖析下去了,因为辽东的袁崇焕时代,已经结束了。结束的过程,由皇帝密旨引发,由吴三桂矫诏而正式结束。

还是让我们看看袁崇焕的反映吧:袁崇焕不是吴三桂,吴三桂是属于《三国》里面的曹操哪类人,宁叫他负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他。

袁崇焕则是一个秉承很崇高信念的一个文人,说不好听的,就是有点缺心眼儿!但他的这种缺,却是中国人传统中,最最宝贵的一项品质!

原本夏承德父子护着他往锦州赶,赶到半路,广宁城那边的战火越来越烈,袁崇焕立刻做出了一个非常非常高尚的举动。

“何可纲秉性刚直,吴三桂的这次安排,一定没有何可纲的份,所以,何可纲的兵马一定还在锦州。传本都督钧令,夏舒,快马回锦州,急调何可纲领各部兵马,出援广宁周边地带,务必要防止后金人马,兵援广宁。你拿本督手章前去”

夏舒得令后,先是躬身施礼,随后面色平静地接过袁崇焕的手章,领着十个人走了。

“夏承德,祖大寿为人仔细,这次配合吴三桂,一定不会尽全力相帮,现在本督命你即刻赶往雪雯堡,叫他们烽火传令,即刻调济雪连星堡全部主力,一定要在午夜之前,赶到广宁城协防!你拿本督的帅印前去!”

“是!”

夏承德同儿子一样,先是同样地躬身施礼,随后同样面色平静地接过袁崇焕帅印,领着十几人跑了。

这就是袁崇焕与吴三桂的区别。

如果袁崇焕和吴三桂调个位置,吴三桂一定严令各部,不许出城,广宁城下是死是活,都与他没有关系,因为是对方矫诏在先,自己不报复才怪!

但袁崇焕究竟是袁崇焕!他分析之后,便决定先按下个中矛盾,一切,留待解决完广宁的两蓝旗再说。

此时,广宁城内的巷战正在血腥的展开。吴三桂带着右哨的人才一进城,就险些迷路,直到他们打入一片大屋之中后,吴三桂的脑子才恢复正常。记忆中,广宁城的地图逐渐显现。他凭借职业军人的品质,抓紧测量了一下自己的位置和那几处着大火的方位。随后,领着人便抄了条地图上的近道,向着最近的一处火点而去。

他为了增加自己日后不受罪罚的砝码,必须要救援下一支善友教众。这才是他的真正目的。

薄珏在撤回内城后,一直东躲西藏,随手他们不断遇到后金人马,但多数时间里,薄珏都是拼命躲藏。后来,薄珏发觉北门已经不可能奏效了,他索性就开始在南城放火了。

薄珏的想法很光棍,反正明军是进不了城了,自己也快完蛋了,索性临死前闹出点动静听听响。所以,他开始疯狂放火了。

而此时,正是吴三桂开始奔城里闯的时节,因为薄珏开始在南城放火,便迅速召集来救火的后金骑兵,但薄珏此时,终于开始转运了,因为吴三桂替他接应下了救火的骑兵。两项碰面,双方也不多言,直接开打。边打,边逐渐凑近了火点。等到达火点,吴三桂看着眼前的景象,着实吓了一跳。

究竟是民壮闹事儿,与职业军人比起来,他们的战斗力确实弱的有些可怜,如果不是吴三桂的亡命猛攻南门,城内负责清剿的人马会更多,即便如此,眼前苦苦支撑的民壮,也只有20多人了。对面的后金骑兵,竟然也只有20多人。

等吴三桂的人马出现,一旁围攻的后金兵丁,忽然一哄而散。这其实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