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 (第1/4页)

员外作为一个虚职或者是尊称,被正式固定了下来之后。一时间,朝廷胡乱封员外,民间胡乱称员外。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成为当下最流行的尊称了。

一个月后,

送走了贺逢圣这些人,小朱的内阁大臣们,都有些意兴阑珊。突然间闲的意兴阑珊,呵呵!

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儿干,免得太空虚,小朱在内心中对下一届内阁成员打起了小算盘。

杨嗣昌、洪承畴、熊文灿、贺逢圣、卢象升、李邦华,这些人都是文武全才,不但巡视一方或者数省,还都或多或少的具有军界背景。如今这个时代,军事上的胜利,就是晋身的不二之选。再加上很多人是天子阶前待过,地方牧守干过。既有天子的眷顾,又有独当一面的经验,这份资历是眼前的内阁所欠缺的。

并且还可以借着内阁替换的机会,将内阁的任期给固定下来,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小朱的大脑开始了兴奋的空转。任期四年?不妥不妥,现在的工作效率不高,又没有电报,又没有卫星的,大家的办事效率能高才怪!

任期十年?不妥不妥,现在的医疗条件太差,十年生死两茫茫,大河东西来回晃,说不定那天,内阁重臣就大病而亡,到这个时候,小朱找谁哭去?

所以,任期在七、八年之间是最合适的,再从政策传递的角度出发,每次内阁换届时,保留上届的一两位成员,根据他们的能力,要么担任下届的首辅,要么继续当他的群辅,这样就算平稳过渡了!

心中盘算好内阁的安排和规制,再以骄傲的心情,自豪的目光回顾了自己的两科文举、一届武举,加上大量的优绩义师,瞧瞧!咱哥们的基层班底也在逐步步入正轨中。

这个盘点,令小朱很是自得,要知道,这个国家并不缺人才,缺的是良好的选择途径,科举是公平的,但是绝对的公平下,必然有着相对的不公平。拿殿试的三百人来说,会试的阅卷是封闭式阅卷,期间还有专门誊抄的人,把试卷给手抄一遍,这样的评选,意味着真正的公平。

但是,进入殿试之后,门外跪着300会士,门里边一定蹲着一个昏君两奸臣,哥几个扒着门缝往外看,

“哇!人才呦!300多耶!”

“我要他,你要他,他要他。”

拢共就这么三个头名,就这么着,通过事先的协议,协商,或者各自的喜好,就给内定了。这么一看,确实不公平。

现在好了,多了一个途径,那就是义师。义师考验的不仅仅是你肯不肯吃苦,更加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和心智。

每名义师都会在三年期满,自己写一个表,来阐述自己三年来的工作和心得。同时,地方上的教务,也会根据你教授的成绩、口碑来写一份考绩。那些百姓,则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为义师们打分。

三个成绩单,分别由义师自己,地方政府的考绩呈文,百姓驿站来上传。这样的综合成绩,是做不来假的,能得到高分的人,完全够资格培养。

这些考核与培训成功的人才,虽说只能由从九品的官员干起,但是,基层干部的素质,才是一个国家的基石。上层出现问题,而基层干部始终秉承本心,那么国家再烂也不会烂到那里去。何况上层无论如何,也不会成心的把国家往坏了折腾。

武举、勇卫营的建设,现在更是小朱的得意之作。天津武备学堂,现在已经成为小朱的军官学校,来源有三:世袭军户镇将的子弟、九边中的优秀官兵、民间招募的青壮和失去双亲的少年。在入选前,要有起码三名勇卫营校尉以上的考官进行考核,身体、头脑、技巧。成年人还要考核一下其人的文化课,武学依然是每月汰选的制度,这样,所有的学员都会认真学习和参与考核。

唐栋前几日带着天津武学历时四年培养出来的三千子弟,出兵湖广,第一仗就打出了威名,击杀了流窜到湖广一带的匪首射塌天。

作为唐栋的主管杨嗣昌,为人精干果决,在小杨的严令下,小唐的激励下,左良玉等部四处出击,暂时肃清了湖广四川等地的变民叛乱。根据杨嗣昌的考绩中,可以看出‘黑虎头’军,现在已经被当地流寇视为铁军。甚至连山陕变民军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天津武学每月汰选的将卒,依然集中训练,并担负天津塘沽港的护卫任务,然后每年统一将这些军官和士兵,做一次重新安排。他们的去向是九边的各个级别,目的是以点带面,使得大明军队的军事素养,在短期内持续而显著地提高。

四年了,四年啊,几百人的影响,怎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