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页)

初听到这个消息,小朱还窃喜一阵子,京三营的整顿有理由,有条件了。可是看到洪承畴和杨鹤联名的折子,看着后面附着整整2万人的阵亡名单,小朱的心里开始难受起来。毕竟是两万多条人命啊!就这么三天时间,没了。

痛定思痛之下,赶紧拨银子抚恤。举办了招魂仪式。并立刻下旨,让杨鹤总理在陕的三营军务,尽快休整,恢复元气。并且赶紧把原本要配发给袁崇焕的十八门‘光启炮’分了八门,给陕西那边送过去,这次损失的不止两万人,还有几千杆火铳,没有火器上的优势,杨鹤与洪承畴的日子不好过啊!

事实证明,小朱是幸运的,老杨鹤,在旨意传达到的前一刻钟,正捧着‘士责搁笔’痛哭流涕,遥拜京师方向呢,老先生准备写点遗书之类的东西就自尽了。如果不是传旨的太监高起潜莽撞惯了,踢门而入,老杨,就真的成为历史人物了。

得到这个消息,小朱又连夜写了圣旨给杨鹤,劝慰一番,才算平息了他自杀的念头,专心和洪承畴一起剿匪了。

接下来的两天小朱琢磨琢磨不是事儿,连忙又下了一道类似心得,类似罪己诏之类的东西,上面大体内容是:“国家有难,士安不知守土,烽烟四起,兵难保民平安,罪不在厮人,罪在我这个当皇上的。今后,如无明确旨意,不得轻易自裁。朕不会轻易杀了自己选拔的干部,也不愿意看到,国家的栋梁股肱,轻易就言死。希望你们都明白朕的用心,国家现在艰难,但只要大家同心协力,一定会挺过难关的,希望大家给朕一个时间,给自己一个时间,给天下一个时间。”

等到这个公开诏书发布之后,从王承恩给小朱递上来的民意反馈上看,反映还是不错的,大家都知道朝廷这两年的难处。也因此对皇上这个诏书表达理解和支持。并且熊文灿接到这个明诏后,痛哭出声,当天竟然随着船队去安南了。

熊文灿啊,你跑安南去干什么?虽然让你督抚南洋海事,可朝廷这边,还真没有让你这个朝廷的一方镇守大员出国的意思啊!不管了,反正小朱相信熊文灿的本事,索性由他的性子算了。

小朱的厂卫还是有些说法的,原本皇庄试种红白薯的时候,就借机会清理了一下,宫中的效果很强,连筱筠这样的美女都曾被清理,可见裁撤的力度。但厂卫这边却动静不大,小朱后来把东厂给王承恩打理,锦衣卫给曹化淳打理,顺便指导了他们两个一下,厂卫不是单为了监督官员和锦衣卫成立的,而是要打探一些敌人的虚实。在民间,因为东厂的名声比锦衣卫还要臭,于是小朱让东厂专门负责打探蒙古、朝鲜、东瀛、建虏等国家的虚实。锦衣卫主要负责对国内舆论的搜集和整理。原本东厂监视锦衣卫的职能干脆砍掉,都什么时候了,还内部监控?虽说业务范围缩减,但王承恩和曹化淳越来越忙了。大臣们对小朱将厂卫的监控职能降低,都很高兴。原本这大明国,皇帝头疼言官,百官头疼厂卫。现在言官被小朱和稀泥和的一点脾气也没有了,厂卫也是现在这个样子,感觉上大家都觉得轻松了一些。

厂卫的转型,对于他们来说,属于将原本的业务进行缩减。这样,剩下的冗员就凸显了,于是又全部发往皇庄张彝宪那边。反正也到秋收的农忙时节了,人再多也不够。

现在算算时间,皇庄的秋收应该结束了,也不知道张彝宪那边怎么样了?小朱本来想派高起潜或者方正化去探望探望,但是高起潜最近连续外出,到各个地方去宣旨。小朱身边用的惯的人,就只有方正化了。王坤盯着官坊,也抽不开身。

想想,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料张彝宪也不敢偏的太多。只好耐心的等下去了。

这几个月过的,西南那边一直在叛乱,如今这沐王府是有些颓唐了,远不复当年那般骁勇,好在有钱调兵,四川还有一个秦良玉,眼见着,不久之后也就齐活了。

江南海啸的事情,也基本安置妥当了,天灾不可避免,却可以弥补。前提是朝廷这边真心的在安置灾民。几个月下来,灾区的境况逐渐恢复了不少。

陕西的安置也是如此,现在颇有花钱买平安的意思,但不管怎么说,花钱总是一个可行的法子。

接着就是安抚一下身边的几位大臣了,万历皇上和大臣闹别扭,几十年刻意给底下人制造难题,搞得万历末年,各个职位都有空缺,大臣兼职的风气,就是这时候流行开来的,虽说一定程度上即弥补了空缺的问题,又弥补了低俸禄的问题,但是,却给党争创造了滋生的土壤。

魏忠贤大肆安排亲信,东林党为了正国本,便开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