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部分 (第1/4页)

那么申甫讲这个典故,是告诫舒烨稷、黄得功、曹变蛟三人,要注意两点:

1。做事一定要果决,并且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干到底,千万别中途犹豫。

2。君主如果是不值得信赖的,做臣子的当然要小心,最好早早像范蠡那样离开。但如今这个国家,还有圣上,对咱们在座的四个人,都是知遇之恩。这个时候还考虑个人的名利与计较,那咱们就是奸臣伯?,甚至都不配用属镂之剑自裁!

这个时代里,大家对于申甫这样纯粹的文言文,理解上并不存在什么障碍,申甫表态了,就证明他是同意第二条的,立刻开打!

……

注:

(1)用属镂之剑自杀,是中国文臣界,最高级别的待遇之一。

(2)本话系在下原创,但部分短语,有所借鉴。

第六章:天使好胃口(下)

“票选属于民主的标志,但民主并不完全等同于票选。”对于这句话,想来是没人会提出异议的。

但对于“军队之中,绝对不可以施行票决法。”这句话,反对的人,怕是不少。

票决法的根本真谛,是‘少数服从多数’。这点,无疑是符合人性的自发行为。人类为了防止自己犯的错误,自己承担不起,异常明智的自我创造了‘票决法’。但大家要想清楚,‘战争’恰恰是反人类的极端行为。

军队要想战无不胜,辎重军备、战略设计、军力布置,都是缺一不可的,但‘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才是最重要的。

若想指挥各军犹如‘心动手臂’,首先要做到‘说服教育’。你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你打算采取那些有效战术?为了保证战术的奏效,你要对哪些战斗单元做具体布置?为了让各个战斗单元充分理解你的思路,你需要做的,就是说服与教育。

当你以‘票决法’强行推行你的战斗布置时,除非您是项羽那样战无不胜的战神,已经在普通士兵中,创造出神一般的崇拜心理。否则,必输无疑!

前面是理论介绍,再看看军史战例:遵义前,就是少数(周总理)服从了多数(李德、博古),结果,我们都知道。后来,‘领袖’先生,说服了大多数人,让红军按照正确的战略战术去打,并最终通过令人信服的成绩单,在遵义会议上得到认可。

紧接着,‘领袖’先生重走‘少数服从多数’的老路,使极具政治野心的国焘,成为红军大分裂的直接诱因。损失是严重的,争论是长期的。但效果却是良好的,因为‘领袖’吸取了这次教训。最经典体现,就是在锦州战役前夕,做为党政军的最高决策者,与前线指挥官小彪哥之间,互相拍发了无数的电报,反复论证,反复解释,最终收获了伟大的辽沈战役。

这就是‘说服教育’与‘少数服从多数’两种方法,在军队管理中产生的不同效果。其他的战例,也是不少的,朝鲜战场初期,拼消耗的彭总,遇到了奇正交融的四野,双方的磨合期,恰恰是战斗的最艰难阶段。

所以说,古往今来的军事天才,都拥有两项特质:1。说服别人的能力;2。认真听取不同意见的雅量。

前一种,是直接说服下属,无条件服从自己所有的安排。后一种,则是在下属面前,做出一种认真倾听的姿态,下属激动之余,立刻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心态。进而有条件的服从长官的所有安排。

再有一点:票数的多少,其实代表不了是否正确的。中国最美的女性评选,获得票数最多的女士,叫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以至于组织方,不得不放弃点票,而自主评选。唉,一声叹息之后换来了一地的鸡毛。

所以,对不同意见的倾听与尊重,方才是真正的民主。在这点上,汉、唐、宋、明统治的四个时期里,执行的最为彻底。其中尤以北宋做的最好。

明代因为有了成熟与发达的言官系统,所以像黄得功他们这样的军事会议,必须四个人都发言,而且一定要非此即彼,不能走中间路线。

黄得功现在属于京师忠勇双卫的中央军系;申甫的本职是天津武学车军同知,由当今皇帝一手培养提拔上来的军中新贵;曹变蛟,出身军户的河套总兵,边关第一悍将,叔叔曹文诏号称‘当世第一良将’,是洪承畴洪夏官的心腹爱将。

所以,这次军事会议,曹变蛟如果提出反对意见,对于代理征北监军一职的舒烨稷来说,是不能不听取的。

但我们的曹变蛟将军,是不会让大家失望的。只见小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