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 (第1/4页)

这些国有资产所创造出来的社会价值,形成了杯盖上的缠枝纹牡丹青花,绚丽着杯盖的同时,也从实处上为百姓谋得了福利。

因此,现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适时的发表了一篇心得,即向百姓解释了必须打仗的无奈,也从感情上,得到了大家的呼应。这家伙,又是神人托梦,又是悲天悯人,又是奇花异草的,又是义正词严的,老百姓不被忽悠才怪。

呵呵,一个人最难的,就是明明别人的专利,却被你身边所有的人认为是你创造的,如果你的本意绝对不是要强行剽窃他人的创意,那你就等着遭罪吧。不过好在咱们的小朱皇帝的脸皮比较厚,就像他私下里跟曹化淳说的那样:

“你们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反正朕就这么说了,当然,朕也这么想的。”

‘无伤百姓一人’这句话,被提前几年说了出来。并且不再指向大明子民,而是指向大明即将征服的土地上的劳苦大众。

“战场杀敌,乃非不得以,得利之后,理当安抚四方、百姓,以体天朝仁德,以体上天好生之情。”

呵呵!瞧这话说的多冠冕堂皇,但战争就是要死人的。不论你怎么善后,都免不了要杀人。

但这份说书不像说书,旨意不像旨意的明刊发布之后,全国上下开始了紧张的动员工作。无论是文武百官,还是黎民百姓,都清楚的获知一个信号:国家又要打仗了。

最近几年来,打仗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是一件类似吃白菜一般的事件。平常而又稀松。

因为国内各项政策的到位,全国各地,除了中西部的山区还不算太平之外,其余各地都出现了难得的和平时光。大家有时候就琢磨,如果能把后金这块地方给降服了,那当今圣上登基之初提出来的复兴大明的目标,也就初步实现了。

“好啊!那就快点打吧!”

“是啊!打仗能升官,能发财,还能立牌坊,赶紧的吧!”

“战争什么时候开始啊?”

瞧瞧,这就是曹化淳报上来的民间舆论。呵呵!……

第二章:最后的招抚(上)

第二章:最后的招抚,

装神弄鬼这种事儿,虽说不好听,也失之下品,但绝对有效,但内阁九卿这帮人,究竟还是文人,不是太好意思干这些下作的事情,于是,在小朱跟他们交过底儿之后,大家都一致推荐曹化淳、张彝宪这两位出面,安排、寻找、培训、招聘、搜罗了一大堆奇奇怪怪的人物,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广泛散布各类奇奇怪的谣言和传说,逐步调动起平头百姓的参战热情。

在持续筹备的过程中,崇祯君臣,还面临一个最后的问题:

“皇上,湘楚秦晋四省交界一带的流寇叛匪,于今,已经单只剩下李自成一部万余人了,变民军的逆首,也只剩下李自成、可天飞、九条龙了。杨嗣昌、左良玉前日上表,李自成所部的活动范围,南起巫山,沿大巴山向北,直到竹山、十堰一带。此等地带,狭长荒僻,地势复杂,山谷纵横,虽说平定已是早晚之事,但自成游走山中,行踪飘忽,如若一力剿杀,徒耗人力。希望国家能看在此等变民,多是由失地饥民组成的份上,能否下旨招抚?”

眼下只有贺逢圣敢跟公开提招抚这事儿,原因很简单:

在五年夏,调杨鹤入阁、扶正洪承畴之后,国家就等于是定下了剿匪国策了。

定策之后,只用了两年多光景,就降了张献忠,杀了罗汝才。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左良玉于宝康阵斩了高迎祥。

在这五六年期间,诸如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等十路叛匪,也陆续歼灭,纵观天下绿林,就只有闯王李自成一脉还在占山为王了。在剿灭这些变民军的过程中,整个大明军系中,涌现出无数的优秀将领,众多的青年才俊。

这些人都被提拔或者安置在各个层面上,有名将也有干吏。可以说,这些新兴阶层的功名身家,都是靠剿匪获得滴。

所以说,现在谁敢再提招抚,无异于自讨没趣。但贺逢圣就有这胆量。他的态度很坚决,希望国家能像安置张献忠那样,将李自成、可天飞、九条龙这三人同样给安排了。

“贺先生,当年这个李自成,也曾多次接受招抚,但降而复判,实在是令人寒心啊!”

皇上如今也长大了许多,29岁的年龄,虽说保养的不错,但留的短须却显示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威严。此时,皇上端坐在皇极门正殿之中的御座上,缓缓的对贺逢圣说着他自己的意见,现在是早朝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