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部分 (第2/4页)

十多年过去,如今海军军官成了舰队司令官,而他当时无意中搭救的“军事顾问”也不得了,冈村此前已经是关东军仙台第二师团师团长了。

你可以说冈村是张发奎的手下败将,但这一说法其实既不完整也不确切。内战之中,北洋军打不过北伐军,就算旁边有日本顾问可以帮着画图纸、做方案,又有什么用?

日本统帅部认为,冈村对九江及华中地区的人情地理十分熟悉,“华中派遣军”要想顺利攻取武汉,下面缺不了这样的大将之才。

冈村随后便被调任第十一军司令官,专负指挥华中战场之责。7月19日,他搭乘海军旗舰,从南京溯江西上。四天之后,到达了湖口前线。

仅仅这个姿态就让人刮目相看。因为湖口处于最前沿位置,对岸即为中国守军。一般来说,最高司令官很少有距离前线这么近的。

冈村此举,显示的是一种自信。

历史重新给昔日对手安排了一副棋局,九江那边是张发奎,湖口这里则是冈村宁次。

华中作战,不比北方,某种程度上,就看双方将领对山川形胜、地理构造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在这方面,别说一般日军将领,就连张发奎本人恐怕都难以与冈村比肩。

冈村当年的苦头不是白吃的,不光他自己记住了沿途景物,还从孙传芳身边偷到了无价之宝。

这是一张华中地区的五万分之一比例地图,系归国后效命于孙传芳的中国陆士留学生实地测绘而成。这些学生在日本专门研习过陆地测量,其测量和绘图方式与日本完全相同,因此所绘出来的地图也有别于那种毫无军事价值的“长江万里图”。

整个武汉会战,日军所使用的军事地图,绝大部分是该图的复制品。就当时情况而言,再找不到更详细的地图了。

对下赢这局棋,冈村信心满满,这个“南方中国通”甚至开始悠然自得地欣赏起湖口的风光来了。

大意失江州

其实光从双方兵力数量的对比来看,日军并不占优势。

经过半个多月的休整补充,台湾旅团已基本恢复元气。在此之外,冈村又从第十一军中增拨了一个第一〇六师团参战。

自淞沪战役打响后,日本在十七个常备师团之外,已经成立了包括第十三师团、第一〇一师团在内的七个师团。可是随着占领区域的扩大,到处都需要警备部队,如果还要再侵占武汉,光增加这七个师团无论如何是不够用的。

于是再扩再编,呼呼地又冒出了十个师团,日本陆军总量一下子达到了三十四个师团。

第一〇六师团就是这次为了侵占武汉而扩编出来的新编师团,看番号就知道了,其兵员同样来自于熊本第六师团的家乡。在当年的日本,凡是南九州的人差不多一个德行,全以好勇斗狠为能事。冈村或许就是看中了那一股子邪气,才把这个新师团列为前锋。

即使这样,整个九江之战,冈村投入兵力也仅为一师一旅,反观集结在九江的中国军队却有十万之众,仅军建制的部队就有好几支。

冈村能够这么镇定自若地观赏风景,不仅缘于他对九江的地形了然于胸,事先盘算好了即将开始的每一个步骤,还因为他比其他日军将佐更为冷静,而且更加善于琢磨一些细小环节。

自被任命为第十一军司令官后,最让冈村感到担心的,并不是己方的战斗力,而是对方的士气。

他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中国军队屡战屡败,却越战越顽强,到台儿庄战役时,甚至被包围了都死不投降。

中国军队奋战到底

审问俘虏,一名中国军官告诉他,战场之上,如果被活捉,你们会杀俘,后退的话,督战队又会解决我们,所以只能死战到底。

这名被俘军官说的当然不完全是实情,但冈村似乎从中找到了奥秘所在。

原来如此。

联想到第十一军的主力全是参加过南京屠城的部队,自个儿就把“纪律严明”和“神兵”形象给掀了个底儿朝天,冈村认识到必须转换侵华策略。

他在第十一军打出了一个新的旗号,叫做“讨蒋爱民”,竭力想把自己打扮成一支“仁爱之师”。

据他的幕僚回忆,有一次冈村坐在汽车上,突然发现并抓住了一个掉队的中国士兵。这是一个只有十六七岁的少年兵,脚上受伤后才掉了队。

冈村马上装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模样,对少年兵简短询问后,还安排他做了第十一军司令部的杂役。

这种偶尔作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