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第2/4页)

大约 60%的人是彻头彻尾的纳粹分子,占领区的

舆论对英强硬,而且英军还破获了一个颠覆组织。毫无疑问,英国人将来会 和他们发生冲突,必须通过某种方法影响他们,不至于在以后制造麻烦。但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蒙哥马利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发展经济。必须使德国人对未来抱有希 望,使他们意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获得美好的未来。也就是说,

要确定工业水平,使他们有一个过得去的生活水平和最低限度的失业。如果 这些办不到,德国人就会朝后看,并准备紧跟可能出现的任何坏头头。

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应尽快实现政府的非集权制和文职人员 制。蒙哥马利打算鼓励德国人与外部世界接触,使他们学习新的思想意识,

以代替纳粹主义那一套。

其次,蒙哥马利再次强调要抓好英占区的教育问题。他指出,应为在 校学童供应课本,提供可靠的、可信赖的教员和适当的校舍。英军部队占用

了很多校舍,应立即交还给德国人。同时,应提供好的影片、报刊、图书等, 加强对在校和不在校的青年人的教育。此外,他还准备挑选一批德国青年去

英国学习他们从不了解的、新的生活方式。

蒙哥马利定于 1946 年 5 月 2 日离开德国,6 月到陆军部就任新职。他 决定离职时向英国政府呈递一份备忘录,陈述自己对德国局势的看法,于是

便把在德国的最后一天都用在撰写这份备忘录上了。蒙哥马利在《回忆录》 中写道:“当前,我们的目标是把西德纳入西方国际大家庭,使西德的领土

变得繁荣昌盛,富有吸引力,要使东德人拿他们的悲惨命运与它相比而羡慕

不已。”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蒙哥马利在备忘录中呼吁在英占区发展工业,建

立健全经济,平衡国家预算,集中控制财政。同时,他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四 条原则:一、确定“德国”的领土(东界已在波茨坦达成协议,西界尚未达

成协议);二、保证居住在德国境内的人有合理的生活水平;三、使德国人 能够自己“管理”自己;四、继续向德国人供应粮食。蒙哥马利认为,这四

条原则是从旧的废墟上建设新的德国的四大支柱,但最重要的是第四根支 柱,即粮食支柱,如果这根支柱断裂,其他支柱也就统统倒塌。当时,这四

大支柱一根也没有。因此,蒙哥马利希望英国政府和他的继任者能够尽快地 着手建立这四大支柱。正是:重建德国太艰难,离任不忘把计献。欲知后事

如何,请看下章分解。

第二十章 参谋总长

艰难时刻来上任,遍访列国情况明; 为强陆军多争吵,据理力争终是赢。 蒙哥马利显然完全不适合于做帝国参谋总长那种复杂的政治工作,但

他怎么又被选作帝国参谋总长了呢?对于局外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令人迷 惑不解的问题。

然而,对于了解英国陆军现状的人来说,这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它 仅仅表明,英国陆军上层可供选择的范围是多么狭小,而一场重要的战争又

怎样能在短期内进一步缩小这种范围。布鲁克从 1941 年起任帝国参谋总长, 到战争结束时,他已感到“非常非常疲倦”。他非常愿意接替即将退休的阿

思隆勋爵,继任加拿大总督。接替他继任帝国参谋总长的,只有一个符合逻 辑的人选——亚历山大,但在 1945 年 7 月的波茨坦会议上,丘吉尔决定让

布鲁克再留任一年。于是,亚历山大成为加拿大总督。因此,到 1945 年冬 必须另选一个人于 1946 年 6

月接替布鲁克时,却没有一个完全适合的人选。 韦维尔太老,现任印度总督;奥金莱克现任印度英军总司令,但他的主要经

历又在印度陆军而不在英国陆军。此外,他们俩人都有失败的记录(至少公 众认为是失败)。斯利姆在远东进行的战役似乎太遥远,他的部队已经是“被

遗忘的部队”。此外,他还有对行政事务不感兴趣的名声,而行政管理却是 参谋总长的份内事。比较而言,蒙哥马利却是一个更为可取的人选。至少,

他有指挥英国陆军在欧洲作战的丰富经验,是一个受人欢迎的英雄。在欧洲 战区,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以被提拔到蒙哥马利之上而不意味着是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