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2/4页)
从之,不善者改之,从中悟出是非成败的历史规律,那么在遇到相同问题时就不会迷惑不知所措。
世事循环不息,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社会在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但历史的经验不会变,所谓“读史可以明志”,就在于将前人的经历吸收、内化为自己谋略的一部分。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说文》中对于“揆”的解释是:揆,度也,也就是审度、度量、估量的意思。凡成大事者,必然谋定而后动,防患于未然。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前,就要对事情的走向作出预测。对于每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要在事前想好应对的策略,一旦事情突然发生,在情势急转之下也能够从容应对。
我国老一辈革命家阵云同志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后,一些反动势力认为,中国共产党会打仗,会搞政治工作,但在经济方面、管理城市方面,只能得零分,他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在上海面临的经济工作的困难,想趁机搞乱经济,赚取暴利,同时在经济方面来个下马威。
第28节:素书(28)
上海是个大城市,粮食供应历来是个大问题。上海解放前由于遭到长期围困,粮食一度紧缺。人民政权成立后,想尽办法解决粮食问题。上海投机资本家意识到这一点后认为——刚刚建立政权的共产党手中绝对没有那么多存粮来平抑粮价。于是,投机商人开始操纵市场,大量囤积居奇,企图以此挑战人民政权。1949年夏,上海的粮食价格大涨,涨幅已经超过一般商品的一倍到两倍以上。
粮食价格的上涨,不但可以影响工业生产的成本和其他商品的价格,还可以造成人心浮动,影响新生政权。在这种危急的形式下,此时临危受命的陈云经过冷静仔细的计算,确定了上海每天粮食供应的上限为300万斤。他同时计算到了上市面粉可抵80万斤大米。而普通市场在战乱时期都存有应变粮,这些他也计算进补充粮食缺口。
陈云考虑到上海周边都是产粮区,七月底江苏的早稻便可以成熟,而且价格比上海低,于是他立即组织人员收购江苏的大米,运到上海,供应市场。接下来,他便组织政府人员从各产粮地区配售大米,每月配售3000万斤,每天100万斤。他还通过规范、整顿市场,使上海每天能自由上市大米80万斤。为了万无一失,陈云还从东北、华中调来1亿多斤粮食,然后,在九、十两个月每月供应市场6000万斤。一开始,投机资本家见政府运来粮食,便组织高价收购,企图把共产党调来的粮食也控制在手里。当他们手中囤积大批粮食时,才惊慌地发现,共产党组织的粮食供应源源不断,并且用平价销售,他们高价收购的粮食,根本卖不出去,只能低于市场价售出,大部分投机者因为他们的投机行为而倾家荡产。
第29节:素书(29)
为了把投机资本家彻底逼出上海的粮食市场,陈云组织干部,到江苏、浙江等产粮地区,与那里订立了长期的粮食交易协定,保证由这些地区长期、平稳地供应上海粮食,这样,投机资本家就被彻底挤出了上海粮食市场。粮食之战,以共产党的胜利而告终。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道尽了其中的玄妙:“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无论现代的陈云还是古代备受称赞的诸葛亮,他们能做到料事如神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能未卜先知,而在于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与事件发展有关的所有关键人物都了如指掌,所以能够推测出这些人在当时情况下的反应,因而才会果断有力地采取行动。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权,变也。“经,常也”(《广雅》),孔子在《春秋公羊传》中说:“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孟子言:“常谓之经,变谓之权,怀其常经而挟其变权,乃得为贤”,并举了一个著名的事例:“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而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柳宗元在《断刑论》中也指出:“为仁必知经,智必知权”,“经也者常也,权也者达经也,皆仁智之事……经非权则泥,权非经则悖”。以变通求和解,以权变解死结,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纵观历史上善于用兵之人,都懂得通机达变战,以机敏巧妙的迂回战术解开死结。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