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部分 (第2/4页)

下来,握手言和。

可是这一次,是什么手段都使了出来了,可谓是公然反目,势同水火,当着天下人的面,毫不掩饰地进行竞争,一切都以胜利为目的,当着天下人的面,被对方泼脏水,也泼对方的脏水。

此时此刻,当结果揭晓后,又还有什么转圜的余地?

……………………

叶春秋和王华率先走出殿,二人一直在沉默,只是漫无目的的朝着午门的方向走,可是比起来的时候的忧心忡忡,此时的脚步显得轻盈了许多。

终于,叶春秋笑了,绽放出了笑容,他道:“恭喜泰山大人。”

“喜从何来?”王华侧目瞪了他一眼,接着叹息道:“在老夫心里,可没有喜啊,眼下是百废待举,有太多事要做了,往后这担子只会更加重了。”

叶春秋含笑道:“泰山大人别忧,虽说万事开头难,可是这最难的都已经过去了,现在泰山身为首辅大学士,又畏惧什么?现在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个时候,是该要快刀斩乱麻了。”

叶春秋的话里显然是意有所指的,王华颌首道:“只是朝中诸官颇有资,而且多为李东阳党羽,哎,老夫资还是太浅,一旦动荡起来,谁可填补他们?”

叶春秋看了王华一言,轻飘飘地道:“泰山大人,南京那儿不是有可以的吗?”

王华愣了一下,旋即意识到了什么。

大明有两套班子,一套在北京城,一套在南京,而今春风得意的班子,都是李东阳的,而南京六部,素来被称之为养老之地,而那些被送去南京养老的大臣,十之**,都是和李东阳不热络的,若是有关系,又怎么可能被送去南京呢?

王华的班底还不够足,毕竟他入阁也不久,和李东阳这样的三朝元老比起来,还是差得远。

现在既然要准备大刀阔斧,就肯定需要培养一个班底,那么……

南京六部。

王华不也是在南京那里混过吗?

叶春秋这话真真一言惊醒梦中人,王华定了定神道:“让诗社那儿,去暗暗联络一下吧,也不要急,试探一下。”

“是。”叶春秋一副马首是瞻的样子。

到底谁可用,谁不可用,还需得有人去摸摸底,虽是王华在南京待过,可是人心却是难以估摸的。

而现在,诗社的作用已经显现出来了,虽然公推已经结束,可是现在的诗社却不可能解散,恰恰相反的是,王华这时候才意识到诗社的巨大作用。

某种程度来说,这诗社完全可以是内阁首辅大学士的触手,比如负责舆情的收集,还有一些非正式的接触,反正天下人都知道,王公便是诗社,诗社也是王公的班底,那么,许多官面上不能做的事,完全可以通过诗社来进行。

(未完待续。。)

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再来补一刀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此。

无论是王华还是叶春秋,都明白,能成功地让王华坐上内阁首辅之位,只是一个前提,公推之后,一场巨大的变化也即将开始。

从前的内阁首辅,只是百官之长,可是随着公推的出现,官员的群体也已一分为二。

因为无论王华如何将某些大臣排除在核心圈之外,这依靠着科举制度成为官员的大臣,是绝不可能罢黜的,李东阳没有罢黜他们的权利,至多也就是让他们离得远一些罢了。

既然如此,那么除了自己在朝中的亲信和心腹之外,内阁首辅想要推行自己想要推行的东西,想要开始施政,那么就必须借助一个新的力量。

诗社……

这个已花费了重金缔造的组织,依旧还具有巨大的组织力,上上下下,从京师到州县,数千个读书人连接在了一起,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这些人,通过生员的身份,通过财力的支持,已经将触角伸了出去。

王华所要代表的便是这些生员的利益,而这些生员也将依附于这个首辅,分享从王华手里得来的权利。

现在,王华成为首辅,可是他们并没有时间松懈,因为将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做,于是翁婿二人在金桥水这儿便就此分道扬镳,叶春秋出午门,而王华则迈着沉重的步子,朝内阁方向去。

今天入宫的大臣们也徐徐地走出了午门,费宏走在最后,他神情落魄,慢慢地挪腾着步子而行,此时已没有人再愿意搭理他了,而今他的境况可谓是树倒猢狲散,大家都需竭力自保,哪里还有心情顾得上费宏。

等他出了午门,方才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