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2/4页)

把他请到家中,盛宴款待。席上满桌鸡、鸭、肉、蛋,可刘安偏爱吃鲜嫩清香的八公山豆腐,财主一时为难,正在此时,有人报献豆腐,刘安命人端上,一尝,连声叫好:“美味!美味!”吩咐赏银,渔翁不要,诉说了他女儿被佟财主霸占的冤情。刘安令佟放出该女,见她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刘安一怒之下,喝令左右把财主投入黑龙潭喂鱼。当地群众为纪念刘安为政清廉,就把此菜叫做“奶汁肥王鱼”。

徽菜名品:李鸿章炒杂烩(图)

在我小的时候,邻居哪家有结婚的,喜宴都是设在家里,常常在院子里搭一个大棚,摆上几桌。这时往往到我家借桌椅和碗盘用。婚宴结束后,为表示感谢,就会送来一大盆杂烩菜,样子虽然难看,吃起来味道却不错,筷子下去,夹的也不知是什么东西,只有放进嘴里品品,才知是鱼是肉。不过多数情况鱼里有肉味,肉里也有鱼味,反正七荤八素吃得不亦乐乎。现在想来,倒是童年记忆中为数不多的美味之一呢。

我想杂烩菜最早的发明者肯定是贫苦的百姓。百姓的生活是疾苦的,几回能得饱饭,偶尔餐桌上有了剩余,必不舍得扔掉,要留到下顿回回锅再吃。这绝不是达官富贵人家的做法,那么炒杂烩何以冠了李鸿章的名字?

传说清朝末年李鸿章有一次出访欧美(想必是拿中国土地与洋人做什么交易吧),在美国的中国菜馆曾宴请美国公使吃饭,席间上了一道烩燕窝,因杂以鸡丝和火腿共煮,当公使询其菜名时,李鸿章以“杂碎”回之,此菜由此得名。这件事在《清朝野史大观》也有记载,说法略有出入:李鸿章出使欧美时,“在美思中国饮食,嘱唐人埠之酒食店进馔数次。西人问其名,华人难以俱对,统之名曰‘杂碎’。自此杂碎之名大噪”。杂碎在安徽方言里即杂烩。因为李鸿章为安徽人,所以“李鸿章杂烩”便成为安徽名菜。据说此菜驰名中外,凡在欧美的中国餐馆无不经营此菜。

不过说来说去总是牵强,无非厨子们精明机巧,善于拿名人做文章罢了。真正与李鸿章大有瓜葛的乃是《辛丑条约》,而非什么杂烩。李鸿章杂烩的取料主要有水发海参、鱼肚、鱿鱼、熟火腿、玉兰片、腐竹,成菜以质地软熟、鲜味浓厚见长。至于烹制方法,因较为复杂,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杂烩菜本容易发明,中国大地无处不有,奇怪的是著名的杂烩菜总和名人有些联系。西汉时有一味杂烩菜,名为五侯鲭,为当时的官府名菜。鲭,即鱼和肉的杂烩。而五侯,指西汉成帝的五位母舅王谭、王根、王立、王商、王逢,因同时获封为侯,号“五侯”。五个人因倨傲自大,平时不相往来。有个叫娄护的人巧于言词,常在五侯间走动,深得五侯欢心。每每获得五侯赏赐的肴馔,娄护将获赠之食汇入一锅,竟然烩出奇妙的美味,于是“五侯鲭”扬名天下。此外,苏北有一种鱼和肉烩的杂烩菜,为当地人所喜食,据说是楚霸王项羽手下小厨子的作品。河南人则把杂烩菜的发明权给了南宋兵部侍郎朱敦儒,相较其他诸种杂烩,这种杂烩菜的材料比较普通,不过是白菜粉条豆腐肉丸子之类,当时朱敦儒做得也并不好吃,但因为“烩”、“桧”音同,隐指陷害岳飞的奸贼秦桧,大家还是吃得很痛快。为了表达对秦桧的痛恨,河南人民就一直坚持吃,终于将杂烩吃成了当地的名菜。

杂烩菜不但有很多种,而且,还会不断发明出更多的品种,只要我们坚持吃,坚持创新,没准哪一天还会捣鼓出中西合璧的杂烩菜呢。

朱元璋与徽州虎皮毛豆腐(图)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时,因家贫困,曾给财主家放牛帮工,每在白天放牛后,半夜就要起来与长工们一起帮磨豆腐。他年纪虽小,但做事很勤快,颇得长工们喜欢。因此,长工们尽量照顾不让他干重活。后被财主知道很不满意,便将他辞退回家了。朱元璋没办法,只得和附近一座庙前的小乞儿们混在一起。长工们可怜他,每天从财主家偷出一些饭菜和鲜豆腐,藏在庙的干草堆里,朱元璋就会悄悄取走与伙伴们分食。不久,父母兄相继亡故,朱元璋更孤苦无依,便入寺当了和尚。因朱元璋最喜食豆腐,初时,长工们仍照样送来藏放草堆里。一次寺里一连几天忙着做庙会,长工们见藏放的豆腐原封不动就没有再送了。当庙会结束,朱元璋记起去取豆腐,发现豆腐上已长满了一层白毛。他就拿回庙中,偷偷地弄来油煎食之,觉得味道更香鲜无比。以后,他就常用此法做豆腐吃。

红巾军起义爆发后,朱元璋投奔义军,几年后他升任红巾军左副元帅,时为吴王。1357年,一次,他率领大军到徽州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