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0部分 (第2/4页)

封圣旨,语多安慰,又言劳苦功高,回京之日,当享尊荣云云,加上枢密院的批文,送去了军前。

对于军前上将来说,这已经是非常之危险的信号了。

文书到了军前,差不多就是圣旨加枢密院谕令,江善览后,志得意满……

从这个上面可以看的出来,这是一位相当纯粹的军人,出身贫寒,没有经过朝堂洗礼,一直在军中厮混,对于军务,熟的不能再熟,但对朝廷如何如何,却不甚了了的一个将军……

不过,这不代表他身边没有明白人,心腹左右多有进言,劝江善上书朝廷,详言军中诸事,或者,寻亲近友好,打探朝堂动静等等。

不过,都为江善所拒,他觉得,有皇帝亲书圣旨为凭,谁也动不了他,只要皇帝陛下对他信任有加,也就不用顾忌太多,左右所言,杞人忧天而已。

到是枢密院的批文,驳回了他的保举之议,让江善十分的不舒服,颇觉这些枢密臣子们,根本不知道军前诸事,只知道在朝中蝇营狗苟,争权夺利罢了。

可以说,他领河洛兵权多年,令行禁止,又领兵数十万,征战两载,让他的心态悄然起了很多的变化而不自知。

若是换做当年他在张培贤麾下领兵的时候,他断不会生出这许多念头。

只是位置到了,军中大将,一言九鼎,莫可违之,折洵这样的折家子弟,为其羽翼,种燧,种怀玉这样杰出的种家子弟,在他麾下效力,吃了亏也不敢言声。

这样的威权,让他陶醉其中,不可自拔,心里面不可自制的便有了,这天下间,除了大秦皇帝陛下,又有谁值得让我江善尽忠效死的错觉。

实际上,很多人都曾经产生过这样危险的念头,不独他一个,只是结果不同罢了。

他不知道的是,来自遥远的长安的目光,从成武十三年开始,就一直在盯着他,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很快摆在一张桌案上,供人览阅。

到了成武十五年春,江善迫不及待的率兵南下,围攻樊城的时候,那目光的主人,终于给他下了个定论。

江善江君慈,时日无多矣……

(嗯,订阅有所增长,也应该是最后的辉煌了,将血将要完本,只是结局还没太想好,不能太突兀,不能不合情理,有的琢磨呢,要不……大家献计献策,给阿草提点意见,来个集思广益?)(未完待续……)

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东去

大秦成武十五年春,大将军江善率兵南下,第二次襄樊之战顺势拉开帷幕。

秦军水陆并进,围樊城……

因秦军水军依旧不敌淮右水军残部,无法彻底切断襄阳和樊城之间联系,所以依种燧,魏怀德旧法,以投炮封锁汉水江面的,大军主力猛攻樊城不休。

到了此时,谁都能看得出来,樊城之陷落,乃早晚间事了。

但樊城之战的惨烈处,还是出乎了秦军上下的意料之外。

本来,依照大将军江善的谋划,应该尽快破了樊城,然后顺势进军,渡过汉水,进围襄阳,那个时候,即便襄阳,江陵等大城急切之间,不能轻拔,大军也有充分的时间,在冬天到来之前,扫平荆襄之地,让江陵,和襄阳成为孤城。

但樊城之战,却给了秦军当头一棒。

大军围城二十余日,秦军将士登上城头十数次,依旧被樊城守军拼死挤下城墙,无功而返。

樊城守军之顽强,令秦军各部,尽皆侧目。

当然,这也与南宋枢密使岳东雷,在很早之前,便收回驻守各处之精兵强将,尽数集中于樊城,襄阳这样的大城有着干系。

但接连战败的襄樊守军,在这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爆发出来的战力,确实让人意想不到。

樊城军民,在孤立无援之下,并未向秦军请降,而是选择了与城同亡,不死不休的跟秦军纠缠了起来。

这个春天。樊城内外。尽成焦土。

箭矢像蒿草一样。插满城上城下,樊城外城,几乎被秦军投炮扫平,屋宅皆成瓦砾。

城上城下,城里城外,尸骸遍布,血流成河。

将要入夏,有秦军将领眼见雨季来临。士卒多病,士气低落,劝大将军江善暂且休兵,等来日再战。

江善大怒,以动摇军心之罪,斩进言之人。

当日,将中军帅旗插于樊城之下,表明自己决意攻取樊城之心。

秦军军心大振,一鼓作气,终于破城而入。

樊城守军死伤狼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