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部分 (第2/4页)

,因……行的慢,现在才到,幸好没误了大事……”

“沿途损耗也不多,只不到一成,学生还来了两千工匠,其中多数皆出自国武监匠作科,还有着是匠作监出来的,因为朝廷文书往来,这些人又多数不会骑马,所以便随着一起来了,算是延误了一些时候。”

“学生还擅自做主,带来了四千青壮,多少都有着木工手艺在身,一路上交给那些工匠教导,到时可能会派上些用场……”

说到这里,杜橓卿露出些苦笑,“这些青壮是学生擅自做主搜罗来的,许会误一些地方春耕,很是引起了些怨言,本来,学生手中有大帅军令,说什么做什么旁人也不敢不听,所以些许责难,学生一身担之也就罢了,不会在大帅面前多说什么,但……也许会于大帅声名有损,所以,还请大帅恕罪。”

赵石听到这里,不由笑了起来,笑声中带着轻松和满意,“做的好,领兵在外,要那么多好名声作甚?”

杜橓卿心头松了一口气之余,也不由琢磨着这话的意味,这些年,他城府渐深,略一琢磨,便有了些体会,心中也是感佩,大帅就是大帅,想的果然深远,大军征战在外,又是西北这么个地方,好名声还真的好像要不得呢……

没容他再多想什么,赵石继续道:“晚上还有军议,你也听一下……既然东西已经到了,明日你就可以回去了,旁的话我也不多说,今日之功,当可为伐夏首功,嗯,今后有何打算,现在趁着便宜,你到是可以跟我说说……”

杜橓卿愣了愣,接着心中便是一阵翻腾,即便他知道,大帅待下向来赏罚分明,也从不会亏待了心腹之人,但当面许下诺言的,之前可是少之又少,猛然听到这话,让他脑袋有些发蒙。(未完待续……)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韦州(四)

这样的机会对于杜橓卿来说太重要了,从军十数载,一步步走到今日地位,虽然无论旁人还是自己,都知道前程可期……

但他和木华黎,种怀玉这样的军中大将到底不同,这两位同窗只需率杀敌,军功自然而然便是他们的晋身之阶。

而他杜橓卿嘛,说句不好听的话,如今军功于他来说,却已无多大助益,是的,他来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时候。

之前也说了,他的职位,决定了他的前程,若想更进一步,而且能很快站稳脚跟,只能是文职。

不过说起来,到了他这个地位品级,前面可供选择的余地反而不如以前多了,这个没什么奇怪的,越到上面,位子越少,选择余地自然也就少了。

他之前也有过计较,无非两条路罢了,一内一外,在外,若不能任上一任布政使,其他的职位自然也就没太大意思。

而一旦回京任职,可选择的职位到了多了起来,但……在外奔波这些年,反而对回京任职有了些畏惧之心,要知道,长安之乱才过去了几年?

身为大将军心腹,回京任职得受多少诘难,又得忍受怎样的排挤?那样的话,反而不如留在军中来的舒坦。

实际上,这是许多从军多年的将军们常见的心态,和偏于直爽的军人们打交道惯了,再与朝中大臣们勾心斗角,力不从心不说,也会感到分外憋闷腻歪。一旦久了。多数都要犯下这样那样的错失。让人轻易抓住把柄,下场自不必提。

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便不鲜见,像不久之前的长安之乱,实际上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玩心眼玩不过,那就用刀子说话。

要不怎么说呢,胆大妄为的将军们多为乱事之源,当然。这些都是文人们的责难言辞罢了,事实上,将军们领兵为乱,除了少数几个枭雄之辈,多数却都是文臣们措置失当,逼迫出来的……

废话少说,心念电转,杜橓卿已经理出了一些头绪。

其实,也不容他再多想什么,他只需明白。今日的机会,可谓是稍纵即逝。也许几句话,就能决定他之后数十年之荣辱,他本就是大将军心腹,又有师生之谊,在这样一个时候,若再左右旁顾,犹豫不决,不定便失了大帅信重。

一旦让大帅心中不喜……想到这个,杜橓卿后背颇然便冒出了冷汗。

此时,他再无犹豫,立即起身肃容道:“学生之所以有今日,全乃大帅所赐,学生肝脑涂地,也难报大帅恩情于万一……之后如何,学生所思所想都不要紧,最紧要的是,大帅想学生如何,学生便如何。”

赵石目光闪动了一下,随即便是一笑,轻轻拍了拍桌案,“既然没想好,就回去好好想想……好了,下去梳洗一下,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