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部分 (第2/4页)

堆里送,安的是个什么心?断人前程还是怎的?

这事有些小恶心,却化解的不错,但只化解没有进攻哪里是赵石的性格?之后那边没声儿了,他便命人将十几个没有官身,还都是布衣的国武监生员的告身一股脑都送到了兵部,让他们在兵部荆当留存。兵部的人之后又找过来了,拉着脸诉苦,说的也蛮有道理,这些人连个官身都没有,告身留在兵部,那合适吗?

这回轮到国武监的人底气十足了,当即便答,没什么不对啊,国武监是什么地方?与国监同之,国监的生员出来便是官身,咱们国武监应该也不是如此啊……

那边也有话说,想都不想就往回顶,那这些人在礼部留档是正理吧?

国武监那位有些不耐烦了,终于将终极杀器搬了出来,我们督学大人说了,这事就得这么办,不然的话,只好由督学大人亲自去找尚书大人理论了,我说,十几个人的告身而已,就得劳动两位大人亲自过问,你觉着是我担得起还是你担得起?

那位不吭声了,这事兵部尚书李承乾还真不知道,都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兵部上下皆知羽林中郎将赵石与尚书大人不合,有人便想借着此事稍稍刁难一下国武监,来讨好尚书大人,即便那位闹起来也不怕,此为公事,循的也是正途,挑不出多少毛病来的。

不过碰了一下,却是吃了些亏,老实的将那十几个秀举人的在兵部记了档,很是在同僚中遭了些耻笑。

过后此事还是传到了兵部尚书李承乾的耳朵里,把忙的不可开交,却也春风得意的尚书大人给气乐了,那小毛孩都去办学了,没事你们去招惹他作甚?

当时斥责了几个属官,也就作罢了,不过临近年关时候,兵部那里却是将几个隶属兵部的教习都抽调走了,一纸调令”不走也得走,甚至根本没有知会国武监什么,因为不需要。

这就是摆明*马难为人了,赵石亲自去了一趟兵部,却吃了个软钉,尚书大人不在,见到的是兵部侍郎段德,人家笑呵呵的,只推说公务繁忙军情紧急,现在都是一个人顶两个在用,缺人缺的厉害,所以还请得胜伯见谅。

等到来年初春,忙的差不多了,得胜伯大人想抽调谁到国武监,也万没了个不成的要不……得胜伯等尚书大人回转来您亲自跟尚书大人商量一下?

赵石听了这些推诿之词,心头虽然有些上火,但却也只能忍了,也渐渐明白,李承乾在兵部尚书的位上渐渐稳固,兵部上下也经营的差不多了,在此事上计较下去,很难得个满意的结果但如果闹到陛下跟前,却又犯不上,一次两次还成,但这种事多了,皇帝陛下也会烦的终也只能是得不偿失,到是称了李承乾的心意。

所以,之后赵石再没登兵部的门儿,而且打定了主意,日后国武监生员的调配要交给枢密院,不然将人派到什么地方那只有天知道了,而这事却是要已经任职枢密副使的李严蓄来操办了。不过那是后话,当务之急却不是这个而是怎么绕过兵部,寻一些有真材实料的教习出来。

这种小事恶心是恶心,却也难不住如今的他了,先是命人找到几个因年纪老迈,脱了军籍,在家养老的老将军出来,然后他去亲自拜访,延为国武监教授。

后又让陈常寿修书一封给了河中韩家,从河中韩家府上弄来了几个身经百战的家将,再有就是从府中家将里面挑出人来,几番下来,不但国武监的教授教习没少,还多出了十几个。

之后几年间,也没再从兵部要人,而是采用了生员留校的法,自给自足了,而赵石又弄了外延教授将国武监正职教授教习和这些外延的弄的泾渭分明,尤其是规定下来,凡外延之人,教授之学生,虽有师生之实,却不予师生之名,而外延之人去留皆随自便等等,也就是说,我请了你来,教授国武监生员,除了薪饷之外,还可给足实惠,但名声嘛,可就没有半点了,而你是要走要留,我都不管,皆都随你……由此,大程度的降低了兵部对国武监的影响。初时兵部那里还不以为意,等到国武监成了气候之后,兵部许多人想进国武监为师,却赫然发现,根本没有半点门路,而作为那时执掌兵部,却大大得罪了国武监的一众兵部官员,也就成了这些后来者埋怨的对象,名声大损之下,还莫名其妙的多了许多政敌出来。

这些又是后话了,回到正题,虽说赵石在此事上处置的很是溧亮,但事情可不只就这么一点,又比如说,户部对于国武监占地如此之大,又多有挤占行宫土地的作为也颇为不满,几次三番派人过来商量,皆是无果,终间到了御前。

而皇帝陛下将手一挥,却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