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部分 (第2/4页)

力,只需一上将统领,未尝不能缓川中之急

“联要御驾亲征,卿家以为可也?”半晌过后,龙椅之上的景帝陛下幽幽来了一句。

杨感愣了愣,侧子侧头,好像没听清楚一般,接着便是脸色大变,身子一软,已经从椅子上出溜到了地上,顺势便跪了下来,七十多岁的人了。声音尖利的却是连自己都吓了一跳。

“请陛下三思啊。君子尚不立于危墙之下,况一国之君呼?陛下一身系社稷之安危。怎可轻涉险地?

古语有云,君忧臣辱,君辱臣死,陛下忧虑至此,实为臣等无能所致。臣等万死难辞其咎,唯弹精竭虑以为国事,陛下若亲赴前敌,更置臣子等于何地?臣等还有何面目再立于朝堂之上?

蜀国之亡,在于君昏臣庸,醇酒美人,懈怠政事,兵甲无备耳,然观我大秦,陛下勤于政事,事事洞明,陛下如此,臣下能又怎敢尸位素餐?唯图辅佐明君,匡扶社稷,成就一番伟业罢了。

情急之下,杨感已经是口不择言,说的有些凌乱了,这在向称才思敏捷,辩才无碍的杨感来说,简直就是绝无仅有之事,由此也可见其焦灼了。

不过到底宦海沉浮了数十年,镇静功夫非是旁人可比,只片刻功夫,便整理了思绪,只是劝谏之心更坚罢了。

“陛下,为国者,当知有所为,有所不为,今陛下非昏聩之君,臣等也非庸碌之臣,陛下登基以来。联结西夏。败大敌于汾水之畔几复我河中故地,使金虏西贼不敢复窥我秦疆半步,又图天府之地于后。不一载,蜀君已为我阶下之囚,以老臣观之,自太祖以来,雄才大略者,未有如陛下者今偶遇小挫,陛下何急至此?如汉高祖刘邦有荣阳之败,唐高宗亲定城下之盟,此二者,皆千古明君,尚有图穷隐忍之时,况陛下呼?。

这等激烈的言辞放在往日。杨感是万万不会出口的,但到了此时,却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一口气说完。胸膛起伏,额头见汗,说痛快吧,心中也是畅快难言,在他看来,这位年轻的陛下为政以来,确实失之于急躁,而国家大事,功过怎可看重于一时?这些话他早就想说。但唯恐这位圣上听不进去罢了。今日借此时吐为快,确也心中畅快。

不过说为难吧,心里也是纠结的一塌糊涂,面刺君颜,又怎是为臣之道?以垂垂老朽之身,四朝老臣,行此耿介之道,真要以身家性命,搏个身后之名吗?糊涂啊这个中滋味,便是杨感自己,也是难以表述的清楚的。

不过在他想来,刻薄之言张嘴就来的皇帝陛下这次却没有勃然变色的意思。也许之前那句御驾亲征的话也不过是这个陛下随口之言罢了,这时景帝李玄谨也只是摇头失笑小至于笑的是什么?是自己还是杨感,也只有李玄谨自己明白了。

“不用如此联老卿家起来吧,你年岁已高,却需注意身子才是,联登基日段,还需卿家这样的谋国之臣辅佐,一旦。我大秦岂不是失了栋粱之才?”

经了这一番折腾,之后君臣相议,却是显得融洽了许多,不过”中之事过于棘手,也不是一时之计。最终商议的结果还是一个,静观其变,至于派谁去金州,枢密院。兵部都举荐了数人,但景帝李玄谨却还是有些拿不定主意,枢密院举荐的是现下金州安抚使陈祖以及金州判种从端,一咋。久在军中,一咋。更曾任过兵部尚书,皆为将才,这母庸置疑。加上两人此时都在金州,对于”中形势很是熟悉,就近取之确合时宜,但这两人李玄谨都不满意。

种从端是废太子娘舅,陈祖牵腆二乍庆阳府兵变当中,自然让他心怀疑虑。若是平日”尔办汁较一下枢密院举荐此二人的意思的,但当此之时,却是无法顾及那么多了。

而兵部那里举荐之人重点也是两个,一个是殿前司禁军指挥副使王佩。另一个则是雄武军指挥使李敢当了。

这两位老臣到是很合景帝心意。王佩出身贫寒,功劳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和门阀世家都无牵扯小尤其是先帝用他接掌了二种留下的殿前司禁军,十余年来,渐次掌握整个殿前司禁军,为人稳重,不骄不躁,尤其是轻易不涉于朝政这一点,尤为景帝李玄谨看重。

但话说回来。此人在禁军中一呆就是十余载,即无显赫之功勋,又无家事为依托,若是蓦然去了金州,即使是李玄谨不懂军事,也知此人很难服众

最终,属意的自然便是雄武军指挥使李敢当了,唯一让人有些拿不定主意的便是李严蓄困守成都。这二人乃是兄弟,一个是川中之困一解品湍行只比快马急报谋了四日讲京,也是紧斟慢斟,“大队人马,只一行十余人轻装而返。到不是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