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部分 (第2/4页)

群臣,更多的是说服自己。

半晌过后,赵石才缓缓道:“以臣之见,西夏人并不可信,这个怕是朝中诸公也很明白,毕竟咱们大秦与西夏已经打了太多年的交道。”

只一句话,方谦便听出了些味道,插言道:“称臣纳贡,割让疆土,即使不可信任。也着实让人心动啊。”

赵石点头,接着道:“正是如此。才更应放眼于将来,西夏人向不强盛,存国至今,靠的便是这般手段,首鼠两端,势弱之时称臣,势强之时,攻掠疆土,契丹,女真,两国盛于北地之时,西夏人皆有称臣之举,然契丹,女真由盛而衰之时,西夏人反口,狰狞毕露,此等胡人之国,漫无信义,依仗地利之便,左右摇摆,才享国直到如今。”

“我大秦如今,已有一统天下之势,但恕臣直言,一统中原,并非一日之功,无论后周,南唐,兵势虽弱,却有教化百姓之功,民心归附,视我大秦如虎狼,挥兵攻之,或可逞一时之快,然想平定中原,却是任重而道远……”

种遂点头道:“此为深谋远虑之言,大将军先图河中,河东诸地,恐怕正是图的北地民心易附了,而从这些年大军征战看来,大将军之远见,着实让人钦服,北地处区区几座重镇之外,其余,皆是望风而降,夺之即平,平之即附,如此轻易,与河洛一地相比,真真是让人无话可说。”

他这话里自然是有着水份的,即便是赵石自己,当初北渡黄河,攻取河中之举,也纯属无奈,能走到今日地步,不过是因势利导所致罢了,要说什么深谋远虑,却是有些过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既然已经走到如此地步,大将军赵石也确实在北地纵横开阖,创下无人可比之功业,那么,此时再说什么,也无人能够反驳。

还是那句老话,时势造英雄,反过来,却又是英雄造时势,这才是世间之正理,没有谁能一望便是十年百年,世间之英雄豪杰,不过都是阴差阳错所造就而已。

赵石颔首,毫不脸红的继续道:“不错,北地易取,中原难下,中原之征战,必定颇耗时日……”

成武皇帝一直沉思着,此时方自若有所思的开口,“如此观之,若允西夏之请……怕是要留下大患了……”

“陛下英明。”

赵石轻击桌案道了一句,“以微臣看来,攻伐中原,将以年计,国力之耗损,无法计数,最为耗神的,怕还是安定所据之地民心,而河南,两淮,坚城无数,到时,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我,据地相争,吃亏受阻在所难免。”

“而在北方,蒙古诸部与女真相争,数载之内,恐怕就会有个结果了,到时,北方有敌在侧,中原鏖战不休,,一个不慎,后果难以想象。”

“而西夏居我侧后,去西凉府后,龟缩于一地,怎能甘心?不如趁此良机,一举拔之,消我侧后之忧,怎能为眼前小利而动,留下如此心腹之患,让我大秦无法倾力而为?”

此时,种遂振奋不已,方谦却脸色发白,他这个时候,才算真正明白了这位大将军的意图,到底是文臣,对于军事上的事情,并不敏感。

所以觉着,大将军攻掠北地,建功而还之后,却骤然打算挥兵西夏,太过突然了些,而且,还是在西夏派了使臣来大秦的时候……

想到这里,他却是猛的恍然,西夏人这个时候派了使臣来大秦,怕是有人瞧清楚了大将军的意图,畏惧之下,才会如此。

朝中许多人,怕是将因果弄的颠倒了过来……

这个时候,赵石却已经再次加重砝码,“陛下不必忧虑,微臣谋划数载,如今已有九分把握,剩余的一分,也不过是西夏有着地利之便,许能在兵锋之下,苟延残喘些时日,怕是不能速战速决而已罢了。”

这个时候,成武皇帝终于开口,但确实能看的出来,即便说的这个地步,皇帝陛下也有着疑虑,“爱卿既然已谋划至此,朕也安心……不过,爱卿还得跟朕说一说,这一战怎么来打,也好让朕,呆在长安城里,少几分心焦吧?”

这纯粹是一句玩笑之语了,皇帝陛下的忧虑,和一些朝臣的担忧,以及赵石这里的顾忌,其实如出一辙,最终的关节之处,其实还在东军身上……

赵石一笑之间,显得越发的沉稳笃定,这个时候,所有的顾忌,都要抛开,不然的话,稍有举棋不定显出来,却只能增加皇帝陛下的担忧罢了。

“陛下容禀,微臣已经将大将木华黎留在草原,只要陛下点头,明年开春,木华黎将率数万草原各部骑兵猛攻西夏之河南地,据微臣估算,明年夏末,木华黎将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