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9部分 (第2/4页)

流传千古的故事和诗篇。

但一提到洛阳,首先想到的便是牡丹花节,这就是区别,非要说一点什么的话,就是这里少了几分帝王之气……

张培贤闻言,哈哈大笑,扬鞭指着洛阳城,“确实雄壮……但在咱们面前,先想到的是,肯定是怎么把它打下来,老夫可是听闻,当年国公入长安时,在景王府一番高论,震惊四座,老夫应该没记错吧?”

赵石不由失笑,那会儿的一些胡言乱语,没想到还有人记得,“这么说来,应该是英雄所见略同了?”(小说《将血》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未完待续……)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不满

不过,不管有着怎样的豪言壮语,有着怎样的英雄气盛,赵石都看的出来,那个当年与折汇分统左右两军,杀的三十万金兵大败亏输的张大将军到底是老了。

张培贤是幸运的,作为武人,生逢乱世,得领大兵,征战沙场数十载,相比承平时节,为文人走狗的军人,也只能用幸运这个词儿来形容。

但张培贤又是不幸的,不幸之处在于,前半生困于时局,流于平庸,不得其志,后半生手握兵权,开疆拓土,却又显得有些才干不足,屡受挫折,更不幸的是,后起之秀扎堆的涌出来,争先恐后的想将他这前浪拍死在沙滩上。

老了,不光赵石看的出来,张培贤自己其实也感觉的到,只是他不愿服老而已,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张培贤还没老到廉颇那种程度,为小人所陷,连自辩一声都不成。

不过,他眼前这位赵大将军,晋国公可不是什么小人,虽然赵石的这句话让他有些不喜,什么叫应该是英雄所见略同。

他张培贤难道连英雄两个字都当不起不成?

不过在小他一半儿的赵石面前,这个脾气他发不出来,只能窝在心里,一笑了之罢了。

但他说对了一句话,在他们这两人眼中,天下雄城也就那么回事儿,大军一到,管你有多险峻峭拔,又多有名气,都要想法攻下来,将其踩在脚底下才成。

话有点不投机,赵石对河洛文武的主人翁精神过强有点不舒坦。张培贤也稍微感受到了赵石的强硬,晋国公到了河洛,毕竟不是来游山玩水的。

官场中人都很敏感。布政使韩聪隐约觉得有了不妥,立即插了进来,讲起了洛阳城的精彩故事。

两位大将军读书都不算多,听的津津有味儿,实际上,谁也没往心里去,古人的故事再精彩。也不如他们自己创造的故事,而以他们的权位,也没几个古人能比得上了。

两人各怀心思。任凭韩聪发挥,自家的话却越来越少,于是,在布政使大人讲的口干舌燥中。旌旗漫卷。一行人迤逦入了洛阳城。

这么个时节,洛阳牡丹是不用想了,洛阳的人口和鼎盛时也差的老远,萧条败落之象一言难尽。

洛阳文武没弄什么表面文章,没有沿街焚香叩拜的百姓,也没有过多的军兵在两旁沿街把守。

当然,如果换个人来,就会是另一番模样了。晋国公嘛,还是小心为上。

“今晚。吾等为国公接风洗尘,还请国公务必赏光。”

说这话的自然是韩聪,赵石干脆的点头应了,他算看出来了,河洛的这两位文武之首,相处的应该很不错。

河间韩氏,韩炜没了,底气也就没那么足了,而且,河间韩氏正在往外走,正德年间,河间韩氏成了标准的土皇帝,成武年间,这个土皇帝也就当不成了。

景兴鼎革敲破了他们的外壳,而成武皇帝,正在挖他们的根子,这个标准的地方豪族,像延州张氏等一样,其实也正在面临着选择。

大将军张培贤向来喜欢左右逢源,和河间韩氏交好,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地方。

“国公向有善饮之名,今次,咱们河洛上下,可要见识一下了。”张培贤笑道。

赵石现在也替张培贤感到难受了,两人年纪足足差了一半儿,又同为大将军,不能过于谄媚,又不能在河洛上下落了自家的威风,这中间的分寸,也够张大将军头疼的了。

赵石就笑,“张将军,国公什么的就不用叫了,赵石当年还曾在将军麾下效命,年纪上也算是晚辈,将军唤一声柱国也就是了,咱们这些人,讲那么多俗礼做什么?”

张培贤愕了愕,接着便笑了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