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部分 (第2/4页)

一下,大人那些团练旧部就差点闹的他无法收拾,谋反?他一个县令,逼得地方团练聚众闹事。朝廷首先问责的便是他这个县令。也就是吓唬吓唬那些无知百姓罢了,境内有盗匪作乱不能平定。他这个县令的位子都得丢了,别说逼得地方团练殴伤官吏了……

嘿嘿,现在估计那位县老爷也是焦头烂额,骑虎难下了,索性一条路走到黑,扣住了人不放,不然花些银钱,将人赎出来便是了,哪里有这般占了几亩山田,就将人押在大牢里不放的道理?”

“你是说这事很麻烦?”本来赵石觉着这事不算什么大事,一个县令如今对他来说已经不算什么,当年便是杀曾度的时候他也毫不犹豫,那可是朝廷三品大员,也是说杀就杀了,相比较而言,一个县令可不就是芝麻大小的官儿吗?如今已经不必要杀人,已官压官也只是一句话地事情罢了。

不过听他这么一说,好像有些麻烦的意思,晚上还要入宫面圣,许多事情还没个定局,之后是继续当他的羽林左卫指挥使,还是另有安排?李金花的事情也得好好想想……纷纷杂杂的事情好像千头万绪,根本理也理不清楚,又出了这么一档子糟心事儿,着实让他有些恼火儿,也不愿再听李博文地长篇大论,直接问道。

“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不若修书一封,让县令留些情面,将人放了也就是了。”张世杰狠狠瞪了李博文一眼,赶紧说道。

他这位表弟别看还没加冠,性情他却是看的清楚,前些时领兵打仗,杀人无算不说,最是个有主意,有主见之人,性子也偏冷了些,若是平常纠纷也就罢了,被李博文这般如同挑拨的一说,别闹出什么大事来。

最让他窝火儿的就是,前些日子他们几个私下商量,李博文可是半句口风都没露,他是个正经地读书人,陈惜寿虽不是世家出身,但一句出身书香门第总是靠谱的,两个人哪里会想到这些地方官吏的龌龊心思?若不是闹到自家头上,说不准心里还存了些这个县令当真是有些风骨的念头呢,两人说是等赵石回来处置,多数却存了为那县令说上几句好话的心思,这般想来,却是被李博文看了笑话。

再加上听着虽然新鲜,但对于他这种秉持君子浩然正气,容不得半点污祟的人来说,听了这些,都有去洗耳朵的冲动,对于说出这些话的李博文自也是不满到了极点。

李博文摇头一笑,他也是读书人出身,但吃过常人没吃过地苦,受过常人没受过的奚落和鄙视,见过世态炎凉,也碰到过古道热肠,他的年纪也比陈惜寿和张世杰大了许多,早过了信奉君子坦荡荡,不着于物,更不和光同尘的年纪。

以前在青楼混日子的时候牙尖嘴利,颇敢笑傲王侯,什么话都敢说,那也是被逼的,他自己从不认为自己是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秋风钝秀才,若真把人得罪死了。他回头就跑,跑不了跟人磕头认错的事情也不是没干过。

意外地跟了赵石,算是享了两年清福,外面传来消息,赵石陷于敌阵地时候,他比任何人都着急,为的可不是什么主仆一场地情分,而是真真切切是为了自己的饭碗。

赵石回转。他比任何人都高兴,因为以后手头还能如今日般宽裕,喝酒也不用算计囊中有多少铜板,掂量着来。

这些话之所以没跟张世杰他们两个说,一来是他知道这两人在心底里都瞧不起他,这样的龌龊事儿和他们说了也是白说,二来却也未尝没有在这位年轻的东主心里加重一下自己份量的心思和想头儿。

解决之道自然也是想好了的,也不去看张世杰地脸色。径自道:“遇到这样的官儿修书一封恐怕没用,既然找上门来,不闹出个大名声他就不会干休。

拿官爵品位去压他,他更高兴,说不准他还真愿意当着大人的面。指着鼻子来骂你一通才好呢。

不过这个法子到也不是用不得,只需对象变上一下即可,那凤翔府府尊刘使君是个文雅之人,心眼虽是小了些。但却是世家子,处事圆滑,治下若有不竟,纠其职责,他也脱不了干系,大人一封书信予他,再叫家人到巩义县县衙奉上赎银,也好不落人口舌。那县令放人也就罢了,若还不放,府衙便好说话。

不过大人如今是鹰扬将军,又掌羽林卫士,这个威势却不能少,委曲求全太过,则为可欺,以后必定麻烦不断。那个县令却是留不得的。”

这事本来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只是有些恶心人罢了,既然李博文说的在理。赵石便将此事交给了他,他的姐姐也是疏了一口长气,妇道人家,夫君被抓进大牢,担惊受怕了多时,此时虽是得了弟弟保证,但还是有些担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