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部分 (第2/4页)

煮青蛙的办法。一方面,陛下应该给这些边镇藩王们以重赏,在东都城为他们盖豪华的府第,让他们享受无上的尊荣。名义上,他们依然有各自的领地,但要借用各种名义缩短他们停留在自己领地的时间。另一方面,要从官吏的任免权入手。帝国的法律规定,中央拥有对诸侯国官吏的最终任免权,藩王们只有向朝廷推荐官员的权力。但后来,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帝国的人事机构对诸侯国内部情况了解不多等原因,造成了藩王们实际把持着官吏任免权的现状。凡是藩王们推荐的,中央基本都会认可。藩镇的官吏只知有藩王,不知有中央。藩王们无形之中就掌控了绝对的权力,没有人能够制约他们。臣以为,帝国中央应该把官吏的任免权收回来。诸侯国内重要的官吏一律由朝廷派遣,同时也要陆续把藩王属下的能臣干吏调往中央。这样一来,就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他们架空了。时间久了,他们就失去了对自己领地的控制能力,那时再削藩建省,就水到渠成了。”

“说的好甚合我心”刘度赞许地拍了拍杨煜的肩膀说,“你这两年成熟多了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寻花问柳,打架惹事的毛头小子了。”

“这些还不都是在陛下身边耳濡目染学到的,没有陛下平时的教诲,我哪里会想得到这些”

“你不用跟我谦虚,你姐姐跟我说过好几次了,让我把你放到外省去历练历练,积攒些政绩,对你今后的发展有好处。我刚开始还不放心,怕你去了弄出些纰漏来,不好收拾。现在看来是我多虑了。”

“多谢陛下栽培,臣愿意为陛下分忧,为帝国效劳。”

“这事等打完仗再说吧。现在内务部暂时还离不开你,这个刘石增是越老越糊涂了”

“随时听从陛下差遣。”

这时刘度从桌上的众多奏折中抽出一个来递给杨煜,“你看看,然后告诉我你的想法。”

“是,陛下。”杨煜接过一看,原来是一份密折。他仔细认真地阅读。折子上的内容是有关巴特隆建立的草原民族同盟内部之关系。作者先汇报了一下呼尔巴什族和乌拉特族有关界河改道的纠纷,以及这两个游牧民族之间矛盾的渊源。后来作者又分析了巴特隆与两个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最后作者认为呼尔巴什族是这个同盟中最不坚定的份子,他们一直在隐藏实力,并不真心想帮巴特隆打败星月帝国。作者最后建议皇帝陛下派一名密使到呼尔巴什族中去游说,探探口风,说不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的署名是汤寿臣。

杨煜知道这“汤寿臣”三个字的份量。汤寿臣委托鲍超送到东都的密折还是他帮着递到上书房的呢。后来他亲眼目睹了那封密折的威力。

“陛下,”杨煜边想边说,“关于草原民族同盟是不是不够稳固,臣不敢妄下断言,但臣以为,派人出使呼尔巴什族这个主意甚好。我们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可以探一探库克尔克的口风,以便咱们能更好地判断形势;二是可以借此更进一步了解狼关以北的情况,看看有没有什么可资利用之处。”

皇帝想了想说:“如果库克尔克翻脸怎么办?那我派去的人岂不会有危险。”

“陛下,臣以为,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危险。俗话说两国交兵不斩事使,更何况现在的形势已非昔日,巴特隆连吃败仗,帝国的军队节节胜利,以库克尔克的精明,断不会为了一个小小的使臣得罪我们。退一万步说,这次出使一点成果也没有,出使本身也可以增加巴特隆对呼尔巴什族的猜疑。”

“嗯,你说的有道理。那你觉得谁担任这个密使比较合适呢?”

“当然是鲍超将军。他一直在西北任职,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情况比较熟悉。”还有一个理由杨煜没有说出口,那就是巴特隆对鲍超恨之入骨,若是他知道库克尔克接待了帝国的密使鲍超,他必然会对库克尔克怀恨在心。这个理由过于阴毒,所以杨煜没有说出口。

皇帝刘度好像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点点头说:“嗯,我看也是鲍超比较合适。”然后他抬起头来望着杨煜说,“还有一个问题?如何过狼关呢?”

“陛下,现在战局如此紧张,巴特隆必定会对狼关严加盘查,所以密使不能走狼关。”

“那怎么过去?”

“雾山虽然高耸挺拔,但也不是不可逾越的。臣就听说过在崎峰谷建立根据地的柳明秀公爵派军队翻越雾山抢了巴特隆不少粮草。”

刘度笑着点点头说:“是啊,我怎么把这件事儿给忘了。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出使呼尔巴什族是绝密的事情,你要做好保密工作,不可透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