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2/4页)

建好后归礼部管理。所以这件事就由李至刚抓总。”

李至刚兴奋地答应了。犹豫了一下。他又问道:“若文职官员在沙场上牺牲。是否也可进烈士陵园?”

朱棣笑了笑。说道:“但凡战死沙场者。不分文武均可入烈士陵园享受皇家供奉地俎豆香烟。不过。文臣地本分并不是血染沙场。而是协助朕治理这个国家。在朕地心目中。其实是文武并重地。如今朕设立烈士陵园解决官兵地身后尊荣问题。但同样也不会亏待文臣。这样好了。朕在太庙中设分配享殿。分东西两殿。东殿供奉宗室和外藩诸望王。西殿供奉有功大臣。当国家承平之时。文臣更有机会配享太庙。说起来。在配享太庙方面文臣还占了便宜。”

“不过……”朱棣沉吟片刻。“能够配享太庙者地名额毕竟太少。所以朕还会设立一个贤良祠。专祀为治理国家鞠躬尽瘁、有功于国家地文职官员。”

“诸位觉得怎么样?”

朱权等亲王在一旁仔细地听着,当听说太庙分配享殿中的东殿专门供奉宗室、外藩诸望王,不禁心中暗喜。待朱棣说完后,朱权等亲王和四位尚书齐声说道:“皇上圣明!”

看到朱权嘴角微翘,朱棣笑了笑,对他说道:“以你在靖难之役所立下的功劳,足以配享太庙。”

谷王朱穗原先也是塞王之一。所谓塞王,是指封王后置于边塞拥有重兵的亲王。靖难之役爆发之初,北平、通州、蓟州、密云、遵化相继被燕王攻克,拥兵三万的都督宋忠在怀来兵败被俘。谷王的封地宣府在怀来西北,或者是知道自己不是燕王的对手,又或者是因为同病相怜因此不忍与之兵戎相见,总而言之,得知怀来失守后,谷王立即脚底抹油飞快跑回了京师。待靖难大军攻至南京城下时,负责防守金川门的谷王朱穗和曹国公李景隆商量后,打开城门迎入燕王。

想到当初自己并没有与燕王作战,而且又有打开城门迎入燕王的功劳,朱穗涎着脸问道:“皇上,那我呢?我好歹也有开门迎降之功,能否配享太庙?”

朱棣瞟了朱穗一眼,迅速将目光移开。因为,朱棣不想让朱穗看到自己眼中的厌恶。

靖难之役初期不战而逃,可以理解为朱穗与燕王同病相怜,因此毫无战意;后来打开金川门请降,可以解释是为了自保——毕竟如果建文帝战胜燕王,迟早会对同为塞王的朱穗下手。之所以对朱穗观感大恶:是因为朱棣知道在原来的历史时空中,永乐十五年,谷王朱穗会矫称建文帝不死欲奉以举事。

可笑。即便建文帝真的未死,他联络谁也不会联络朱穗啊!毕竟朱穗曾经出卖过建文帝——除非建文帝觉得被人出卖的感觉很爽,想要重温一次。

因为开门迎降的功劳,明成祖特赐乐七奏,卫士三百,将谷王改封长沙,增岁禄二千石。在亲王当中,谷王的待遇也算是不错的了。可是即使这样,谷王朱穗仍然要造反。

有野心的人朱棣可以忍受,毕竟人的**都是无止尽的,对此朱棣也不准备太过苛求。但谷王造反在历史上根本没弄出多大的动静,这就表明朱穗虽然有着强烈的野心,却缺乏与之相衬的精明头脑。

对于这样一个人,朱棣怎么可能有丝毫好感?!

不过,朱棣倒也没打算给朱穗小鞋穿。

从政治角度讲,朱穗开门迎降有功,而朱棣登上皇位不久,军心和民心尚未安定。若是给朱穗小鞋穿,落在建文帝旧臣眼中,会引发不必要的恐慌。文臣还不打紧,那些领兵武将如果因过于恐慌而造反的话,岂不麻烦?

从情理上讲,朱棣曾经看过一部科幻片。故事讲述的是两个现代人,为了阻止泰坦尼克号的悲剧而穿越到过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由于这两个穿越者的所做所为,却最终导致了泰坦尼克号的巨大灾难。

想想,朱棣知道历史中的朱穗会于永乐十五年造反——因此朱棣对朱穗非常厌恶——因此朱棣对朱穗的态度恶劣——因此朱穗惶惶不可终日——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巨大心理压力下,永乐十五年,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精神折磨的朱穗终于选择造反……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朱棣强行按捺住内心的厌恶之情,又转过头对朱穗挤出一丝微笑。

“十九弟,你开门迎降有功不假,但这份功劳还不足以配享太庙啊……不过呢,既然你有这份心志,朕心甚慰,早晚会成全你,给你立功的机会,管叫你配享太庙。”

朱穗双目炯炯发光。“谢皇兄成全。”

朱棣不想和朱穗多做纠缠,于是再次将目光移开,投向周王朱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