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页)

答道:“如今国家尚未完全安定,需要一个能够自主的成年人做皇帝。”

方孝孺仍旧不依不饶地追问:“那为什么不立成王之弟?”

这时朱棣已经很不高兴了,只是想到麾下第一谋臣僧道衍曾经告诫他:方孝孺在读书人的心目中地位极高,如果伤害他,就会在士林中造成极坏的影响。所以,朱棣不得不耐着性子继续解释:“由谁当皇帝毕竟是我们朱家的家事,先生就不必操心了。”

说完,朱棣回到那又宽又高的龙座上,命人把纸笔交给方孝孺,说道:“拟即位诏书这件事,非先生不可!”

方孝孺将笔扔到地上,哭骂道:“就算死我也不会给你拟诏。”

这时候,朱棣再也无法压抑心中的杀意。他暗压怒火,眼睛里似乎闪着幽幽的暗光,嘴角上带着阴冷的杀意。

“你自己不怕死也就罢了,难道不怕朕诛你九族?”

方孝孺却用更大的声音答道:“诛十族也不怕!燕贼篡位……”

殿内一片可怕的沉寂。最不会察颜观色的人也能够看出,朱棣此时已经狂怒了——篡位逆贼四字,正是犯了他最大的忌讳!对朱棣最为了解的僧道衍叹了口气,因为他知道:这种情况下,谁也没办法在朱棣盛怒的情况下救方孝孺一命了——然而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会绝了!

当僧道衍正在为事情演变成不可收拾的悲剧,而且将会给天下读书人造成可怕影响而叹惜时,方孝孺却火上浇油地从牙缝中重重吐出几个字:“燕贼篡位……不……得……好……死!”

殿外虽然称不上万里晴空,却也没有一丝下雨的预兆。然而当方孝孺咒骂朱棣不得好死的刹那,突然间天色大变,殿外大雨倾盆、狂风怒吼、闪电不绝、响雷阵阵……

方孝孺是海内才人儒学大宗,解缙、金幼孜、胡俨等人虽然名气稍逊,却也称得上是才华横溢的儒家传人。这些人于鬼神一事素来遵定“存而不论”的孔子之言,其实却是宁信其有不妄言无的。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天变是对人事的惩戒。人事有错误,天才震怒降灾。面对如此异象,众人虽心思各异,却不约而同隐隐约约觉得此事与大殿最高处端坐的朱棣有关。

坐在龙椅上的朱棣却没功夫关心底下众人心中的想法,因为,他花了好长时间才弄明白自己的处境……此朱棣已经非彼朱棣了——此时的这个朱棣其实是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人,一场突如其来的雷电交加之后,他隐约觉得自己似乎被雷劈了,然后,便看到眼前这个莫名其妙的场景,接着便是好半天都回不过神来。

一开始,朱棣还以为自己精神分裂了。

朱棣的名字与那个著名的永乐大帝一般无二。小学时候还好,到了初中便开始有同学玩笑似地将他称为永乐大帝。出于好奇或是别的什么心理,朱棣收集研究了相当多关于永乐大帝的文献资料。得出的结论是:虽然永乐大帝绝对算不上一个好人,却也称得上是个颇有建树的好皇帝!因为经常收集永乐大帝的资料文献的缘故,有时候,朱棣也曾迸发过“如果我是永乐大帝,那么当时我会怎么做”的想法——当然,他绝没想过这种情况居然真的可以实现。

这是一种很诡异情况。恢复神智时,朱棣惊觉自己正端坐在大殿高处一张虬龙盘螭的椅子上。这张椅子宽得过分,足可以坐三个人,端坐在中间,两边的檀木扶手完全可说是虚设的,令人感觉空空落落的。

这时屋外正下着暴雨,但一会儿功夫,暴雨突然停了下来。这种外界环境的变化刺激了一下朱棣,他动了动眼珠,然后缓缓转动脖子扫视着周围的环境。

这里是金鸾大殿……

他是方孝孺……

他是道衍……

他是杨士奇……

他是杨荣……

他是解缙……

他是金幼孜……

他是胡俨……

站在身后的是黄俨……

我是朱棣……

我是明成祖朱棣?!!……

不对呀,我应该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大好青年朱棣,怎么……这莫非是精神分裂?……但眼前的场景也太真实了吧?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朱棣的心中一片迷乱混沌,他动了动嘴唇,却惊觉自己似乎陷入了某种梦魇一般,根本说不出话来。

这时,只听见一声巨吼,朱棣的耳朵里嗡嗡做响,随即,他的心中逐渐一片清明:大概,这便是传说中的穿越了……

穿越后,我继承了这具身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