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4页)

贸易,因此又造‘大明宝钞’用以解决这一难题。然而宝钞发行额没有限制,旧钞、烂钞又未能及时回收,加上印制简陋,容易伪造,使得宝钞很快贬值。原本一贯相当于一千文,可是如今,江南士民和一些行商大贾重钱轻钞,甚至有人以一百六十文钱折算钞币一贯,可谓是钞法大坏不行。”

朱棣顿了顿,心中暗想:这还是因为朱元璋太厉害,而且明初吏治相对还算清明,所以大明宝钞还勉强可以在市面流通。到了明朝中后期,宝钞已经贬值得和废纸差不多了。

“你们说说看,如何才能保证大明宝钞正常流通?”

郁新小心翼翼地说道:“太祖皇帝的办法是下诏禁用铜钱,依臣愚见,若想保证大明宝钞正常流通……永乐通宝似乎不必发行。”

朱棣又好气又好笑。他手里正捧着永乐通宝的新钱样子,这个郁新居然建议禁用铜钱。如果上纲上线,对郁新扣上一条欺君之罪也不为奇。

不过话又说回来,朱元璋确实曾经“诏禁用铜钱”、“令有司悉收其钱归官,依数换钞,不许更用铜钱行使。限半月内,凡军民商贾所有铜钱悉送赴官,敢有私自行使及埋藏弃毁者罪之”,也就是说,郁新的建议倒也算得上“有据可依”。

朱棣尚未说话,左侍郎夏元吉却抢先说道:“大明通行宝钞只有一百文、两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千文六种面额。如果下诏禁用铜钱,百姓们购买普通生活用品时会非常不便,大约只能采用以物易物的交易形式了。而且边疆地区诸如蒙古、甘肃、西藏、青海以及西南诸省,其民间交易均依赖于使用铜钱。若不制造铜钱,边疆百姓会因为缺乏货币流通而愈加贫困。”

朱棣点点头,想道:其实不仅是边疆百姓的流通货币完全依靠中央制造,事实上明朝周边的国家,比如朝鲜、日本、琉球、安南、占城、暹国、逻国,其民间百姓也基本将中国制造的铜币视为法定货币。这个时代,中国货币的强势地位与后世的美元相比毫不逊色。

想要短期内令大明宝钞在明朝周边的国家流通很难,因为技术方面存在困难——原来的大明宝钞由桑穰纸制成,纸质不佳,易被损伤、虫蛀、腐蚀。想要改变这一局面只有两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是提高宝钞质量。如果大明宝钞的质量能够达到现代纸币的程度,那么自然能够象铜币一样在周边国家流通。现代制钞纸的原料配方有着严格的固定比例,造出来的纸,质地光洁细腻,坚韧耐折,挺括平整。如果用手拿着钞票在空中抖动,或者两手拿着钞票的两端一松一紧地拉动,或者用手指轻弹纸的表面,都会发出清凌明脆的声音来。

明朝的造纸水平还算不错,有用竹为原料的“竹纸”;有用竹麻及秸杆制成用于包装物品的“火纸”、“糙纸”;有用细竹料制成的“柬纸”,书写信柬或制成名片;也有用白矾水浸过,染上红色的喜庆用的“吉柬”;有用楮皮竹麻为原料制成的“皮纸”,或“棉纸”;还有用桑穰特制的“笺纸”……大明通行宝钞也是选长纤维的桑穰为骨料,大量掺用废弃的公文币打浆做原料。不过,用桑穰所制的钞纸,其韧性和张力也不足,极易拉断。如果在空中抖动,声音发闷。

朱棣只知道现代制钞纸的原料主要是棉短绒,别的就不知道了。密令造纸匠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试验,如今已经有了初步成果。新纸和原来的桑穰纸相比固然要好得多,但终究还是远远不如后世的印钞纸。或许让那些造纸匠再试验研究一段时间,会有更好的结果吧。反正朱棣计划永乐元年再发行新版的大明宝钞,离那时还有好几个月的时间,倒时候看情况再说。

第二个办法则是在周边国家设立兑换昏烂宝钞的专门机构。但这个办法想要实施同样有难度。如果官办,不知要设多少吃官粮的职位才够。这种兑换宝钞的机构如果设少了,宝钞的流通性又不能保证;如果在国外设置足够多的官办兑钞机构,那么政府的官僚机构就会严重膨胀,令中央财政背上无比沉重的包袱!如果交由民间来办,从商人的本性考虑,在没有足够利益的前提下商人不会有什么积极性。但是在兑换昏烂宝钞这件事上,朱棣又能从哪里弄出足够的利益给商人呢?要知道,21世纪的银行对于兑换烂钞的业务同样没多少积极性。

所以,想要继续保持与周边国家的正常交易,短期内还是得依靠铜钱。

想到这里,朱棣说道:“一方面,百姓们日常交易需要小额钱币,另一方面,与周边国家交易也需要使用铜钱。所以不可禁用铜钱。”

郁新连忙躬身回答:“是,圣虑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