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部分 (第1/4页)

是女人心性,少了一点狠辣,出手时机早了点呀!

向部长叹口气:“真的老了!说起来我就是河滨小镇走出来的干部,邓华同志批评的对,我们没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作为河滨小镇居民的儿子,我感谢邓华同志点醒了我,只是恕我愚钝,怎么做才能让河滨小镇重新焕发青春?毕竟眼下陆路运输发达,公路铁路运输成本低廉,加之河池水电站的修建,更是无法进行内河运输,怎么样发展小镇经济?”

大家看向邓华,发展河滨小镇经济显然是邓某人的创意,邓华敲敲茶杯,冯娟帮着倒上水:“很简单,大家可以看看小江,沿小江经济带交通更发达,为什么小江航运没有被淘汰?很简单,那些大宗物流运输活动中,只要不是太严苛的时间要求,水上运输无疑是成本最低的。和数百上千年一样,池水河依旧可以继续充当货运传送带,差别只是传送带上的驳船代替已经被历史淘汰的木船。”

“新时代的商人讲究时间观念,谁会在运输中耽搁时间?”钟副书记冷笑一声,“想要从河池水路运输,就要从小江上溯河池再越过水电站,重新搭乘货运船只或者改成陆路运输。且不说耽搁的时间,仅仅是繁琐的手续和过程,很难保证货物完好无损,邓华同志的想法不现实。”

钟铁的话也是其他人想说的,毕竟池水河水上运输能力和小江无法相提并论,即便用拖轮带动驳船减少运输成本,中途几次转运也很难保证货物完好无损。最关键就是时间问题,当下时间就是金钱已经深入人心,还有什么需要水上运输?

第1344章 打脸

轻轻叹口气,贾思怡轻声道:“是时候转变思想,钟铁同志需要学习,不要拿老眼光看世界。”

钟铁一呆,什么时候贾书记被邓华附体了,说话也这么黑?此前的贾思怡不像是市委书记,更像是受气的小媳妇,市政府那几位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意愿,钟副书记更是一向以常委会的主人自居,现在似乎变了呀!

“河池的煤资源销售少有时间限制,用户更注意运费高低,粮食运输、商户储备货物运输,未来扶贫产业园产品的运输,还有未来石雕产品的运输。当然,在不久的将来,河滨小镇将成为河池最美丽的风景,师同海同志已经和有关部门联系,马书记也帮助联系到党报,将会展开全面推广工作,你还觉得想法不现实吗?”

感情人家早有打算,很显然不是临场发挥,贾思怡也不是那种灵感十足的干部。如果女人有那种本事,恐怕早就说出来而不是等到现在,不得不承认贾思怡描绘的蓝图很美,远比大家想象的要美。

邓宗云眼前一亮,他相信这就是邓华的想法,虽然具体实施细节不知道,可是有了指导思想,政府那帮吃闲饭的如果拿不出切实可行的策划案,都回家卖红薯去吧!

“我去过附近的几个河滨小镇,”王林道,“那些小镇破败不堪,很多木楼都已经有上百年历史,很难相信那样的地方能作为旅游目的地。换做是我,绝对不会花钱去看什么破破烂烂的街道,看肮脏的小巷,还有土掉渣的农民。”

鄙夷的看一眼王林,邓华幽幽道:“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思怡书记眼中美轮美奂的河滨小镇群,王林同志看见的是残败不堪,是你的视角也是你的心态,可悲可叹啊!”

就知道邓某人开口无好话,王林想要反驳却不想继续被邓某人羞辱,不知道这家伙还有多少小话等着自己。说实话王林真心不知道,那些沿河座落的河滨小镇,一个个陈旧残败,到底有什么经济价值存在。

张海霞忍住笑,据她了解王林是大学毕业生,居然被一个初中毕业生贬低的一无是处,真是给大学生丢人。不过话说回来,就连张部长也没有看出河滨小镇的商业价值,邓某人果然非同一般呢!

“充满历史沧桑感的木楼记载一段蜀黔丝绸之路的历史,记载一段民族融合的历史,据说那里有来自浙商的会所,有三百年历史。”邓华做过功课,“岩石上被纤夫践踏出来的脚窝,是一段劳动人民谱写历史的明证,最淳朴的生活方式,是当代都市人无法想象的。和整天忙碌蝇营狗苟的家伙谈风景,就像对牛弹琴,简直就是对河池古文化的亵渎!”

骂的狠!冯娟替王书记感到悲哀,为什么一定要招惹邓书记呢?如果真的有理有据也就罢了,明明没有一点正式的理由,偏偏还要和邓华一较短长,太不明智。相比之下邓市长很精明,看上去认错输了一局,实际上邓华真正把河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