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部分 (第2/4页)

了他的重要力量。

比起礼部,刑部的权力之大是很明显的,而这次变法开始后。一定会有不少官员受审,他们的作用将更加的明显,而李序然有了刑部尚书和侍郎这些可信之人后,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刑部,清楚来自刑部内部的抵触情绪,更主要的是可以以此来制衡其他官员。

过了一段时间后,各地的禀报也陆陆续续的到了京城,不过,结果却不太好。大部分是表面上赞扬新政,但他们却委婉的找理由说新政虽好,但现在条件还没成熟,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再另行决定。

不过,有几个省却有些不同的反应,这几个省却是表里如一的拥护和赞同,并表态坚决支持新政。甚至都有各级官员的联名签名。

这几个省就是:北沙省、南江省、北江省,还有河南省、河北省。

这个结果多少令李序然有些欣慰,毕竟这些地方中南江和北江是自己任职过的地方。北沙就更不用说了,既有武力的征讨,也有民心的归顺,而河南河北就是自己前段时间刚刚完成赈灾的任务,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己亲自治理过。

不过,这种欣慰很快就转化为了担忧,甚至是害怕。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冒出了李序然的心头:要是他李序然在每个省都当过差,那岂不是意味着全国都是他李序然一个说了算了?那些官民都只拥护他一个人?那到底是谁当皇上呢?而谁又是皇上呢?

想到这里,李序然不敢往下想了,上次,他在赈灾的时候,已经从两江和北沙调了不少粮食和牛马羊,他个人在这三个省的威望和影响力已经暴露的一览无余,但那毕竟是为了赈灾,加上后来他遇到了被刺的事情,所以,这件事就被压了下去。

可这次呢?这次,该如何处理这些自己呆过和没呆过的省份呢?

原先,他打算先在这几个省先推行新政,但现在看来不能这样做了。

于是,他叫人把杜唐叫来,好好的和他商量商量。

“大哥,要我就直说了,咱们现在也不要什么中堂大学士,不要什么一品大员,可是,北沙和两江可是我们辛辛苦苦的积攒下来的啊,那里不少官员都是和大哥你生死之交啊,所以,我们现在千万不能再暴露他们了,上次赈灾的时候,我就觉得不合适,但那毕竟是为了救几百万百姓啊,可现在就不行了,这变法谁知道是个什么结果啊,大哥,你要三思啊”,杜唐说道。

作为李序然最亲信的人之一,杜唐自然是不会有异心的,他从按察司就跟着李序然,在太仓县更是几乎寸步不离的跟着他,李序然当然没有怀疑他的忠心。

但今天杜唐这话非但没有让李序然宽心,反而让他更加的担心起来。

因为,杜唐的话可以总结出来两个重点:首先,就是,他早已已经把这几个地方视为李序然的权力范围了,所以,他绝不让李序然将这几个地方暴露出来。

其次,杜唐自己也说了,变法不知会有什么结果,也就是说他并不看好这次变法,当然,作为李序然的亲信,他肯定会全力的去做,而且他实际已经做了很多帮助变法的事,但这和两江和北沙比起来,那就差远了。

杜唐是这么想的,那安刚呢?十三骑就更不必说了,还有一驰和尘远呢?他们两个才是这些亲信中的亲信,可他们现在一个是巡抚一个是提督将军,还有南江的巡抚董连平、北江的按察使和布政使呢?还有他的成千上万的随时可以为他而死的那些无名的亲信呢?

在这些人的眼里,李序然就是他们的天,就是他们的主子,这么多年来都是如此。而且这些亲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像是尘远、一驰还有杜唐他们是李序然的亲信,而这些亲信又有自己的亲信,层层下来,李序然就成了他们最高的主子。而这些人又经历了多年的生死考验,如此一来,这种亲信之间的紧密程度远超一般的组织。

不知为什么,李序然的心里突然想起了一个典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就是这么样在他的亲信的拥护下当上皇帝的。

不敢再往下想了。

想到这里后,李序然只好对杜唐说:“你说,我们现在都这么想了,那别人会怎么想呢?我现在也觉得不能先从两江和北沙开始,弄不好会害了他们的。这样吧,我们还是先从河南和河北两地入手,一方面,我们有一定的改革的基础,这两个地方已经见了效果,所以,推行起来,更容易些,他们接受起来也不至于感到陌生和突然。同时。这两个地方我们呆的时间短,没有什么问题的,你觉得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