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弦外之音 (第2/3页)

眼睛,仔细聆听琴音。

“各位贵客,在下斗胆,献上一曲《幽篁里》,为各位送茶助兴——”

茶博士进来,送上一壶新茶,是陆羽楼里最昂贵的“苏州三月青”。

“几位贵客,这是修夫人特意叮嘱的,听琴听音,品茶清心,请慢用。”

帐幕后面,修夫人十指按在琴弦上,不着急挑拨琴弦,而是低声吟诵:“摩诘居士居竹里馆,与天地通,与琴瑟友,忽一日,仰天长啸,挥笔写下四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摩诘居士即唐代大诗人王维,《幽篁里》一曲的全部意境,都是由王维《竹里馆》诗中而来。

过去,陈宝祥在第一剧场和北洋大戏院看戏,后台帷幕上,经常衬着草书《竹里馆》的双层薄纱。

故此,他对这四句诗,再熟悉不过。

吟诵完毕,琴声即起。

错综跌宕,如林之瀑。

除了冯爷,其他三人同时沉默,不再有丝毫动作。

陈宝祥平心静气,听着琴声。

起初,琴声平缓,音律和谐,毫无枯涩高冷之处,似乎诗人避世而居,自得其乐,已经忘记了江湖险恶。蓦地,琴声一挑,在极高音阶处运行,声音变得极其尖锐,令人心内烦躁。

陈宝祥深吸一口气,集中精神,继续品味。

“好曲,妙啊,人生之得意与失落,都在这琴声里。诗人那份不甘心,也只能隐藏心底,不得昭告天下。幽篁,幽篁,诗人孤独终老,江湖无人知晓。轰轰烈烈生前功名,寂寞清冷身后坟茔,如此而已……”

陈宝祥对于琴瑟音律,并不擅长。

不过,他听戏久了,对戏文、琴音谙熟,只要听到,不论有没有戏词,都能听出隐藏在琴声背后的悲欢离合来。

这种水平,自然是冯爷之流市井草莽人物,无法相提并论的。

一曲终了,修夫人双手按住琴弦,万般音符,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啊的一声,大竹英雄失声交出来:“好琴,好技艺,好一曲《幽篁里》。京城四大名琴,果然名不虚传,多谢了。”

修夫人起身,再次万福,在丫环搀扶下,轻轻离去。

冯爷看着帐幕后的背影,深吸了一口气:“这娘们厉害呀!还真是强将手下无弱兵,白凤凰艳压群芳,她手底下这个管家,进退有据,说话利落,不简单。刚刚这琴弹得……弹得好啊!”

他根本不懂琴瑟,不过是看着大竹英雄赞叹,也跟着附庸风雅。

大竹英雄端起茶碗,一饮而尽,开口时,无限惋惜:“昔日我在东京,几次受天皇召见,去皇宫赏乐。皇宫里有一支乐队,擅长大唐乐器。比起刚刚修夫人弹的《幽篁里》,皇宫里所有的乐师,应该自废双手,终生都不要说自己会弹琴。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华夏大地,能人辈出,我东瀛岛国怎能相提并论?”

冯爷嘿嘿笑了两声,无法接话。

田东流一笑:“大竹先生说话中肯,比军部那些赳赳武夫智慧多了。今日在大竹先生操持下,我们达成合作,真是荣幸之至。

几个人起身,出了陆羽楼。

陈宝祥想到,八方面军的人就在前面平安客栈里,心里一动。

他不想受“特科”那人要挟,假如把多出来的金条退还,自己就问心无愧了。

冯爷拦了黄包车,陪大竹英雄先走。

田东流也有其它事情,向北去济美中学。

陈宝祥在街口的杂货店里待了一阵,确定没人盯梢,就去了平安客栈。

进了客栈,他还没走到柜台前,八方面军的那个男人从侧面闪出来,拉着他的袖子,直接从小门出去,到了城墙根下的暗影处。

“我来送钱,捞凤九的时候,没花那么多钱。现在,人走了,事了结,我把多余的金条退给你。你呢,告诉‘特科’的伙伴,别紧盯着我,也别老想着杀我灭口,行不行?”

那个男人一愣:“你在哪里见到‘特科’的人?”

“好了好了,你也别管我哪儿见过他,我就说一件事,退还金条,与八方面军割席,以后没有任何关系。你想捞人,另请高明,干万不要再到米饭铺来。不然,你前脚来,我后脚报到日本人那里去,信不信?”

陈宝祥是真生气了,他跟万花楼、神枪会、八方面军合作,是想讨对方一个好,将来不管谁先杀回来,坐镇济南城,他都能弄一个免死金牌,庇护一家五口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