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 (第2/4页)

布朝廷,对于那些非我族群而言,清理回家之

类的待遇估计是免不了了。 然而一个人的掺和,彻底改变了这一切。这个人就是李三才。 此时的李三才已经升到了户部尚书,作为东林党的干将,他将进入内阁,更进一步。 算盘大致如此,可打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听说李三才要入阁,朝廷顿时一片鸡飞狗跳,闹翻了天,主要原因在于李先生的底子不

算干净,许多人对他有意见。 而更重要的是,这人实在太猛,太有能力。东林党已经如此强大,如果再让他入阁,三党的人估计就只能集体歇业了。 于是,一场空前猛烈的反击开始。

明代的京察,按照地域,分为南察和北察,北察由尚书孙丕杨负责,而南察的主管者,是吏部侍郎史继楷,三党成员,他选定的考察对象都是同一个类型——支持李三才的人。 很快,浙、楚、齐三党轮番上阵,对李三才发起了昀后的攻击,他们的动机十分明确,明确到《明神宗实录》都写了出来——“攻淮(李三才)则东林必救,可布一网打尽之局。 在集中火力打击之下,李三才没能顶住,回家养老去了。 '1400' 但就整体而言,此时的东林党依然占据着优势,叶向高执政,东林党掌权,非常强大,强大得似乎不可动摇。 然而就在此时,强大的东林党,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一直以来,东林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很道德。强大之后,就变成了你不道德,工作方针,原先是党同伐异,强大之后,就变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总而言之,不是我的同党,就是我的敌人。 这种只搞单边主义的混账做法,昀终导致了一个混账的结果: 在东林党人的不懈努力下,齐、浙、楚三党终于抛弃了之前的成见,团结一致跟东林党死磕了。 他们的折腾,得到了立竿见影的回报: 万历四十二年(1614),叶向高退休回家。 万历四十五年(1617),京察开始,主持京察的,分别是吏部尚书郑继之、刑部尚书李志。 郑继之是楚党,李志是浙党。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的时候到了,但凡是东林党,或者与东林党有关的人,二话不说,收包袱走人。这其中,还包括那位揭发了梃击案真相的王之寀。 萨尔浒之战前,朝廷斗争情况大致如此,这场斗争的知名度相当小,但在历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对明朝而言,其重要程度,基本等于努尔哈赤+皇太极+李自成+张献忠。 因为这是一场延续了几十年的斗争,是一场决定明朝命运的斗争。 因为在不久之后,东林党将通过一个人的帮助,彻底击败浙、齐、楚三党。

然后,土崩瓦解的三党将在另一个人的指挥下,实现真正的融合,继续这场斗争,而那时,他们将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阉党。 万历四十五年的京察,标志着东林党的没落,所谓东林党三大巨头,顾宪成已经死了,邹元标到处逛,赵南星家里蹲。 两大干将也全部消停,叶向高提早退休,李三才回家养老。 此时的首辅,是浙党的方从哲,此时的朝廷,是三党的天下。对东林党而言,前途似乎一片黑暗。 但新生的机会终会到来,因为一个人的死去。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万历不行了。 高拱、张居正、申时行、李成梁、东林党、朝鲜、倭寇、三大征、萨尔浒、资本主义萌芽、不上朝、太子、贵妃、国本、打闷棍。 我只能说,他这辈子应该比较忙。 正文 '1401'…'1450' '1401' 关于这位兄弟的评论,我想了很久,很久,却是很久,很久,也想不出来。 你说他没干过好事吧,之前二十多年,似乎干得也不错,你说他软弱吧,他还搞了三大征,把日本鬼子赶回了老家,你说他不理朝政吧,这几十年来哪件大事他不知道? 一个被张居正压迫过的人,一个勤于政务的人,一个被儿子问题纠缠了几十年的人,一个许多年不见大臣、不上班的人,一个终生未出京城,生于深宫、死于深宫的人。 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人,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人。 于是,我昀终懂得了这个人。

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经历残酷的斗争,无休止的吵闹,无数无效的抗争,无数无奈的妥协后,昀终理解了这个世界,理解了现实的真正意义,并昀终成为了这个世界的牺牲品。

大致如此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