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 (第2/4页)

那就是沈惟敬确实干了一件很牛的事情,因为仅仅一天之后,日军昀高指挥官小西行长就派人来了——对沈惟敬表示慰问。

来人慰问之余,也带来了小西行长的钦佩:

“阁下在白刃之中颜色不变,如此胆色,日本国内亦未曾见识。 ” 日本人来拍马屁了,沈惟敬却只是微微一笑,讲了句牛到极点的话: “你们没听说过唐朝的郭令公吗?当年回纥数万大军进犯,他单人匹马闯入敌阵,丝毫

无畏。我怎么会怕你们这些人(吾何畏尔)!” 郭令公就是郭子仪,曾把安禄山打得落荒而逃,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功臣,不世出之名将。 相比而言,沈惟敬实在是个小人物,但在我看来,此时的他足以与郭子仪相比,且毫不

逊色。 因为他虽是个混混,却同样无所畏惧。 马屁拍到马腿上,望着眼前这位大义凛然的人,日本使者手足无措,正不知该说什么,

却听见了沈惟敬的答复: “多余的话不用再讲,我会将这里的情况回报圣皇(即万历),自然会有处置,但在此之

前,你们必须约束自己的属下。” 怎么约束呢? “日军不得到平壤城外十里范围之内抢掠,与之相对应,所有朝鲜军队也不会进入平壤

城内十里!” 很多人,包括柳成龙在内,都认为沈惟敬疯了。当时的日军,别说平壤城外十里,就算

打到义州,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让日军遵守你的规定,你当小西行长的脑袋进水了不成? 事实证明,确实有这个可能。 '1184' 日本使者回去后没多久,日军便派出专人,在沈惟敬划定的地域树立了地标,确定分界

线。 柳成龙的嘴都合不上了,他想破脑袋也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只有沈惟敬,知道这一切的答案。 一直以来,他不过是个冒险者,他的镇定,他的直言不讳,他的狮子大开口,其实全都

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大明。如果没有后面的那只老虎,他这头狐狸根本就没有威风的资本。

而作为一个清醒的指挥官,小西行长很清楚,大明是一台沉睡的战争机器,如果在目前的局势下,贸贸然与明朝开战,后果不堪设想,必须稳固现有的战果,至于大明……,那是迟早的事。

万历二十年(1592)十一月二十八日,沈惟敬再次来到朝鲜,这一回,小西行长终于亮出了他的议和条件: “以朝鲜大同江为界,平壤以西全部归还朝鲜。 ” 为表示自己和谈的诚意,他还补充道: “平壤城亦交还朝鲜,我军只占据大同江以东足矣。 ” 昀后,他又顺便拍了拍明朝的马屁: “幸好天朝(指明朝)还没有派兵来,和平已经实现,我们不久之后就回去啦。 ” 跑到人家的家里,抢了人,放了火,抢了东西,然后从抢来的东西里挑一些不值钱的,还给原先的主人,再告诉他:其实我要的并不多。 这是一个很不要脸的人,也是一个很不要脸的逻辑。 但沈惟敬似乎并没有这样的觉悟,他本来就是个混事的,又不能拍板,于是他连夜赶回去,通报了日军的和平条件。 照这位沈先生的想法,所谓谈判就是商量着办事,有商有量,和买菜差不多,你说一斤,我要八两,昀后九两成交。虽然日本人的条件过分了点,但只要谈,还是有成功的可能。 但当他见到宋应昌的时候,才知道自己错了。 因为还没等他开口,宋侍郎就说了这样一段话: “你去告诉那些倭奴,如果全部撤出朝鲜,回到日本,讲和是可以的(不妨),但如果占据朝鲜土地,哪怕是一县、一村,都绝不能和!” 完了,既不是半斤,也不是八两,原来人家压根就没想过要给钱。 虽然沈惟敬胆子大,敢忽悠,确有过人之处,但事实证明,和真正的政治家比起来,他仍然只是混混级别。 因为他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原则是不能谈判的,比如国家、主权、以及尊严。 '1185'

沈惟敬头大了,但让人惊讶的是,虽然他已知道了明朝的底线,却似乎不打算就此了解,根据多种史料分析,这位仁兄已把和谈当成了自己的一种事业,并一直为此不懈努力。在不久之后,我们还将看到他的身影。

但在宋应昌看来,目的已经达到,因为他苦苦等待的那个人,已经做好了准备。 军阀 宋应昌等的人,叫做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