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3/4页)

,严酷的训练方法。 然而他仍然失败了,他苦心练就的新军仍然不堪一击,他隐约感觉到,自己似乎还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因素。 经过几天的反复思索,他终于找到了这把昀后的钥匙——士兵。 在戚继光看来,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必须具备如下素质: 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孙子兵法。 这就是被无数军事家奉为经典的“六如真言”,兵家有云,达“六如”者,战必克,攻必取,无往不胜! 而在“六如”之中,昀后两如要靠将领,前面四如必须要靠小兵。 对于自己的能力,戚继光还是有信心的,但提起手下那帮人的素质,戚继光就只能无语对苍天了。 关于这个问题,戚继光曾与当时的台州知府,后来的举世名将谭纶有过一段极为有趣的谈话,谈话内容经本人整理,大致如下: 戚继光(下简称戚):虽然我已尽全力操练,但经历战阵之后,我才发现,新军有很大的问题。 谭纶(下简称谭):什么问题? 戚:我所部三千新军中,大部都是处州(今浙江丽水)兵和绍兴兵,这两地士兵各有特点,比如处州兵,作战十分勇猛,听命从不迟疑,冲锋陷阵,非常积极,是战斗的主力。 谭:有什么问题吗? 戚:但他们每次打仗之前,都要和我谈条件。 谭:谈条件?

戚:作战以前,他们要求必须知道作战的对手和人数,然后自行内部商议,如果认为能打,就作战,但要是他们认为不能打,即使费尽口舌,他们也绝不会卖力。

谭:……

这还没完,头疼的在后面。

'937' 戚:相对而言,绍兴兵更加听从命令,无论打什么仗,他们从来不会拒绝,完全服从,而且不怕辛苦,扎营修城之类的力气活,安排他们干,他们就会尽力去干,且从无怨言。而

在战场上,如果敌人退却,他们会主动追击。

谭:遵从军令,作战勇猛,这不是很好吗?

戚:但问题是,如果敌人进攻,他们就会主动撤退。

谭:……

戚:当然,如果敌人再退,他们还是会追,但若敌人回军,他们会再次撤退,据我统计,

但凡与敌相接三十步内,即将肉搏之时,他们一般会全军退走。总而言之,关键时刻实在靠不住。

谭:那你打算怎么办呢?

沉默片刻后,戚继光用一声重重的叹息结束了这次谈话:

“我也没有办法。 ”

其实在两人的这次谈话中,涉及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地理决定论,一般说来,生活在艰苦山区的人性格比较强硬,而且民风彪悍,不怕死,而在经济发达地区,混碗饭吃实在不难,不到万不得已,鬼才愿意拼命。

处州地区多山,经济条件差,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当地人向来信奉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之类的玩命理论,绍兴山清水秀,读书人众多,且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如徐渭),实在不行还可以搞点旅游服务业,实在犯不着去拼死拼活。

而对于这种地区差异性,单靠训练是无法解决的,戚继光确实没有办法。 没办法就只能凑合着过了,但逢作战,戚继光只能安排绍兴兵守营,然后去跟处州兵做思想工作,劝说他们奋力杀敌。此来彼往,疲于奔命,每次打完一仗,都得累得半死不活。 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在战死之前,就被活活累死。戚继光决定去寻找一群勇猛强悍的人,

来代替现有的士兵,组建一支真正战无不胜的戚家军。正如他跟胡宗宪所说的那句话——堂堂全浙,岂无材勇?他相信自己终究是会找到的。

一年之后,他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对象——因为一次偶遇。

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因事出公差,事情办完后,他没有原路返回,却兜了个圈子,准备视察民情。

然而当他偶然路过一个地方的时候,却看到了一幕让他触目惊心的情景。

'938'

他经过的地方,叫做义乌,他看到的场景,是打架斗殴。

作为一名见惯杀人放火、尸横遍野的军事将领,戚继光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相当强的,但他依然被这次斗殴震惊了,因为这并非一次寻常的街头流氓打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载入史册的斗殴,是一次改变了抗倭历史的斗殴,是一次光荣、成功、团结的斗殴。

事情是这样的,义乌原本属于经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