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部分 (第1/4页)

效益,而日本也得到了应该得到的收益,反倒是韩朝企业,在和两大强邻的对决中总是处于下风,既斗不过实力强大的日本,又受挫于占有各种便利条件的中国同行,使得这个经济强国不得不黯然退出和两大强邻的直接争斗,最终成为中国或者日本的小兄弟!

第一百七十八章 奇迹

印度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泥潭,这是经济危机前期全世界经济专家的一致意见,即使是印度最乐观的人士也从未有过国家能够迅速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跟随世界经济一起复苏的认识。或许,他们也曾幻想过印度经济能够迅速摆脱危机的影响,能够迅速恢复到危机前的市场状态,可是无情的现实让他们不敢有丝毫的幻想。在经济危机以前,印度也是一个世界级大市场,虽然整体经济水平不如中国,但是庞大的中产阶级和产业工人使得她的市场容量达到了中国的65%以上,占到了美国市场的55%以上,印度人可以理直气壮的声称他们是一个世界强国,虽然实际上比起来,她比中国差得还很远,各方面都赶不上中国。但是经济危机的到来,经济像雪崩一样迅速瘫痪,基础过差的后果彻底暴露出来,本来就比不上中国的产业工人规模的她失业工人竟然比中国还要多,各种社会发展积存的弊端迅速显现出来,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宗教冲突……而对商业公司们来说更严重的是生产体制崩溃,市场急剧萎缩……整个社会陷入了停滞状态。

印度经济中外国投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她的民族工业整体上还不强,外资比例和中国十几年前相仿,但是缺乏中国那样庞大的本土企业群;另一方面印度社会有矛盾重重,各邦之间以及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如果不是因为其庞大的人口,和社会制度形成的庞大中产阶级队伍,根本就不会成为“最受人欢迎”的投资市场和产品投放市场。经济危机的到来,各国在印的企业纷纷逃离资金,就在印度政府紧急政策出**以前,美资企业就逃离了60%以上的资金,欧盟企业也出逃了50%以上,即使是中国企业也出逃了50%以上,只有日本人对印度市场垂涎已久,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做出过分的反应,据统计最多只是抽出了20%而已。大量外资的出逃,更加重了印度经济的困难程度,政府不得不对外资出境实行严格的限制,但是这依然不能使得经济状况好转!印度的股票市场比中国发达的多,大量的社会财富都是建立在股票升值的基础上,经济危机造成了股票缩水严重,以中产阶级为主的股民资产严重缩水,昨天还是“富人”,今天就成为了“赤贫”,明天就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士,卢比迅速贬值,物价飞涨,自杀者比比皆是……整个社会凄惨无比,人心惶惶……外资出逃,货币贬值,印度政府一贯以来的低效率办事态度更是加重了各国公司以及投资家们的担心。到了37年2月份,印度的社会产值还在下滑,而这时候,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市场已经停止了下滑,而其实际的下滑一直持续到了38年的时候。

由于交通运输业的瘫痪,使得商品流通变得非常困难,货物积压和商品不足同时存在,社会市场几乎趋于为零,据统计,到了37年2月份,印度市场不到韩朝的二分之一,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不到中国市场的五分之一,仅为北美市场的十分之一,连欧盟市场的十四分之一都不到。而此时,中国市场仅为危机前的20%,北美仅为危机以前的四分之一,欧盟也不过在35%,也就是说,经济危机使得印度市场变为原来的5%左右,这实在太可怕了,太吓人了,还有谁敢呆在那里呢?所以,在全世界都认为印度“没救”的情况下,国际公司纷纷逃离,这无形中进一步加剧了印度社会的动荡。国际公司开始和印度政府斗法,把政府方面气的暴跳如雷,而印度市场也实在是不争气,公司资产大量缩水,各公司的欠款收不回来……大公司纷纷看蚂蚁上树,逮到机会就迅速逃离,在一个几乎为零的经济危机国家里长期呆下去,无疑是自寻死路。这时候,根本就没有企业响应政府的倡议,市场不仅小,交通运输又不行,生哪门子产,即使是政府承诺对铁路公司进行注资也没有人改变主意!如果能够阻止社会大规模动乱的发生,已经是国际公司“最大的期盼”了,而就在这时候,一连串事件使得情况出现了转机。

36年底发生的仙女公司泄密事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这在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被人们广泛的认可。仙女受阻于能源项目,夭折于航天项目,却促使她把目光转向了印度,其实就在她和各国政府进行谈判的时候,就已经把目标所在了印度身上。

仙女进入印度的时候,正是印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