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部分 (第2/4页)

“下官以为然也。”

以为然也,意思就是我十分认同。

刘健这时的脸色就更难看了些了,却没有发作。

谢迁似乎也觉得叶春秋不该说这样的话,便朝叶春秋吹胡子瞪眼。

李东阳却是呷了口茶,脸色没有显露出太多的表情,淡淡地道:“噢?不知这是什么缘故?叶修撰可有什么情由吗?”

叶春秋很清楚,镇国府的事,虽然是私下进行,是朱厚照一手促成,可是当今天子尚轻,做事历来缚手缚脚,根本施展不开。

这件事想要做下去,非得要得到内阁绝大多数学士的认可。

若是自己答得不好,这几个内阁学士,只需一个眼色,就可以把这苗头掐灭,这天下,终究还是士大夫的天下,天子固然是富有四海,可绝大多数的时候,他不过是待在紫禁城这小小洞天里,不是什么事都可以鞭长莫及。

叶春秋想了想,认真地道:“其一,而今卫所崩坏,可是想要破旧陈新,可谓难上加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然不能破旧,可是朝廷的兵制一日不改,将来若是真遇到了战事,难道还要临时抱佛腿不成?不能破旧,那么索性就先创新,等新的创出来,若是当真有效,自然而然,高下立判,那旧制也就土崩瓦解了。”

叶春秋从许多的公文之中能感觉到刘健等人对于现在的卫所制是颇为不满的,尤其是军中弊案连连,吃空饷、喝兵血,杀良冒功,侵扰百姓的事屡有发生,这些事,刘健等人不可能不知道。

只是想要触动卫所制,却是难上加难,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刘健等人只当自己是裱糊匠,对这军制修修补补一下,其他的,就再难有作为了,毕竟阻力太大,牵涉的军户实在太多,真要玩坏了,那就有可能动摇国本了。

刘健依旧不吭声,既不反对,也没有表现出认同。

谢迁假装喝茶,感觉叶春秋比前些日子要成熟了一些,似乎在翰林院里,已经渐渐摸到了一点治国的门径了,若是其他的盛气少年,多半是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得了点官位,就急不可耐地要革除这个弊政,要如何如何的,这样的人……锐气有余,却不堪为用。

李东阳淡淡一笑,道:“其二呢?”

叶春秋猜测不出三个阁老的心思,心里倒是有些紧张,自己所面对的,是这大明朝最顶尖的三个宰辅,这三人都是数朝元老,真正有见识的,但愿……自己的话不太幼稚,免得惹人笑话。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颇像是一场考试,而考官有三个,考生却只有苦逼的叶春秋。

叶春秋道:“其二:陛下尚武,这是无法更改的事,无论如何阻止,陛下终究是天子,天子要做的事,可以拦得住一时,却拦得了一世吗?下官担心的是,今日陛下只是命下官练兵,可这一次若是阻止之后,又命刘瑾或者其他人呢?既然练兵无法阻止,那么与其这个兵让武人或是阉人来练,那么不妨就让下官来练,至少下官总算是读过圣贤书,多少明白一些是非道理,做事尚能拿捏一些分寸,总不至于捅出什么天大的篓子来。”

这话……听着怎么像是自夸?

见叶春秋说得很认真,谢迁一直绷着的脸,突然莞尔。

………………

向大家说一声,今天继续九更,终于明白时间的重要性,早上去打了针,特么的,老虎又感觉时间少了很多,再加上感冒症状,脑袋依然迟钝,还有打瞌睡的症状,所以这几天只能请大家多多谅解一下!

(未完待续。)

第五百九十章:放手去干(第八更)

听完叶春秋所说,谢迁觉得,叶春秋的话未尝不是没有道理,小皇帝要做的事,你能拦得了一时,能拦得了一世吗?

堵不如疏,与其这样,倒不如让叶春秋来做这件事。

毕竟叶春秋是‘自己人’。

谢迁和刘健等人一样,都是读书出身,都金榜题名,都进入过翰林。

更不必说,叶春秋还是王华的门生,王华能看中的人,不会太差。

“还有吗?其三是什么?”李东阳的脸色依然带着淡淡的笑容,但是显然,他是用心在听叶春秋说的话。

叶春秋正色道:“其三:便是下官自己,下官自幼读书,也略知一些练兵之道,下官读史,也更知道我大明深受北虏南倭之害,下官曾做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既然现在陛下给了下官这个机会,下官愿意为君分忧,为那边镇和江南饱受侵害的百姓略尽绵薄之力。这只是下官的小小抱负,这世上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