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4页)

谩!度��尽肪�61《潘濬传》注引《江表传》:

权克荆州,将吏悉皆归附,而濬独称疾不见。权遣人以床就家舆致之。濬伏面著床席不起,涕泣交横,哀咽不能自胜。权慰劳与语,……使亲近以手巾拭其面。濬下地拜谢,即以为治中,荆州诸军事一以谘之。

当时降权的荆州将吏,尚有郝普、麋芳、士仁等,而权独重用潘濬。由于潘濬德才兼优,所以权对他虚心接待。后来潘濬与陆逊“俱驻武昌,共掌留事”。成为权腹心重臣之一。浚为蜀汉大将军蒋琬的姨弟,有人向权言:“浚密遣使与琬相闻,欲有自托之计”。权立即驳斥说:“承明不为此也”。于是将此人罢了官。权曾令浚“率众五万讨武陵蛮夷”。浚所率军队人数达到如此之多,说明孙权是敢于放手使用降将的。单从对浚的使用来看,权尚胜过刘备,备当年如令浚代替关羽守荆州,也许不致失败得那样惨。

孙权对部属能用其所长,而不求全责备。例如典掌军国密事的胡综,“性嗜酒,酒后欢呼极意……搏击左右。权爱其才,弗之责也”。又如大将吕范,“居处服饰,于时奢靡,然勤事奉法,故权悦其忠,不怪其侈”。其他如善于战斗的将军淩统、潘璋、甘宁、朱桓等,或骄横不法,或粗暴杀人,权均原其过失,以展其用。故陈寿在《三国志》卷55《程黄韩蒋等传》末评曰:“以潘璋之不修,权能忘过记功,其保据东南,宜哉!”

(3)比较能听取反面意见,能用众力群智。《三国志》卷47《吴主传》注引《江表传》载权语曰: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故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因为以上的话颇有至理,所以有人怀疑非权所能道出。从孙权的诗人用士方面看,他还是能说出这样的话来的。《三国志》卷48《三嗣主传》末注引陆机《辨亡论》称孙权:

求贤如不及……推诚信士,……披怀虚己,以纳谋臣之算。故鲁肃一面而自托,士燮蒙险而效命。高张公之德,而省游田之娱。贤诸葛之言,而割情欲之欢。感陆公之规,而除刑政之烦。奇刘基之议,而作三爵之誓,屏气跼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损甘,以育淩统之孤……是以忠臣竞进其谋,志士咸得肆力。

赵翼《廾二史札记》卷7《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条亦言:

刘备之伐吴也,或谓诸葛瑾已遣人往蜀,权曰:

“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操,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吴蜀通和,陆逊镇西陵,权刻印置逊所,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权又不自护其非,权欲遣张弥、许晏浮海至辽东,封公孙渊。张昭力谏不听,弥、晏果为渊所杀。权惭谢昭,昭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犹辞疾。权烧其门以恐之,昭更闭户,权乃灭火,驻门良久,载昭还宫,深自刻责。倘如袁绍,不用沮授(当作田丰)之言,以致于败,则恐为所笑,而杀之矣。

除了以上赵翼所说的以外,他如孙权准备袭取南郡时,欲令其堂弟征虏将军孙皎与吕蒙为左右大督。吕蒙说:“若至尊以征虏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孙权听了,也感到自己作的不对,向蒙道歉说:“以卿为大督,命皎为后继”。因此,定荆州、禽关羽的事得以顺利进行。说明孙权和吕蒙君臣之间能够坦率交换意见,孙权能改正自己原来不妥当的意图,是他们能够战胜敌人的原因之一。

从以上的叙述来看,在封建帝王中,孙权是善于用人者之一。但孙权的一些优点,也和曹操一样,主要表现在其统治的前期。到了后期,孙权用人的黑暗面逐步上升,甚至出现重大错误。其中原因,除了封建统治者所共有的通性以外,还需要从孙吴统治集团内部成员的阶级状况及其利害关系等方面加以剖析:

当孙氏兄弟在江东建立政权时,中原战乱不堪,因之江北士人不断渡江南下。孙氏兄弟对于笼络南下士人颇为注意,原来已经有一定名声的张昭、张纮较早投靠了孙策,受到重用。“纮与张昭并与参谋,常令一人居守,一人从征战”。但大多数士人逃到江南后,情况还是相当艰苦的。如步骘、卫旌、诸葛瑾等即是。但他们能够投归孙权幕府,还算比较幸运的。其他南下士大夫“有倒悬之患”、“糟糠不足”,需要当地官府富人收留救济者所在多有。为了重新占有土地财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