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 (第2/4页)

身价。

然而郭嘉对此却并不在意,只见他,“郭某乃是闲云野鹤之辈,哪儿但得上太公之名。倒是吾家府君,开港通商,屯田积粮,短短两年置下上万精兵,堪称女中管仲。”

蔡吉本趁着王修与郭嘉交锋之际,暗自打量王修。却不想郭嘉虚晃一枪竟给自己戴了顶高帽子。待见周围的县令向自己投来了审视的目光,蔡吉赶紧低调地回应道,“奉孝先生过奖了。本府不过是在其位谋其政,怎敢自比管子。”

虽然蔡吉的态度颇为谦逊,但王修对郭嘉所言还是深以为然的。其实王修跟了孔融这么多年,经历这么多危机,聪明如斯的他早就看出孔融不适合牧守一方。毫不夸张的说,以孔融的脾气北海能撑到今时今日本身就是个奇迹。但王修从没想过孔融竟会以这种近乎闹剧的方式退出北海。更令他觉得窝火的是,整场北海之变,他就像是个傻子一样被人关在高密县,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家主公被一把火给吓跑。因此在得知辅佐蔡吉的是颍川名士郭奉孝之后,王修立即就有了与其再较高下的意思。不过刚才郭嘉的一席话,却让王修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失败不仅仅是在谋略上失了先机。更为重要的是东莱郡从一开始实力就强于北海。此番东莱之所以能兵不血刃地拿下北海,归根结底还是仰仗着东莱郡强势的兵力。倘若不是两者兵力悬殊过大,就算郭嘉真有神鬼之才,也无法如此轻易的帮蔡吉拿下北海。

想到这里王修心中的那一股怨气顿时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对蔡吉这个少女太守的钦佩之意。毕竟王修也是一县之主,知道治理一方的辛苦与不易。蔡吉能在两年时间里将东莱治理成这般模样确实担得起“女中管仲”之名。于是乎,王修当即便向蔡吉心悦诚服地施礼道,“蔡府君之才,吾等深为拜服。还请蔡府君指点吾等为政之术。”

“教学相长。吉年幼,若有不妥之举,也请诸公指正。”蔡吉欠身还礼道。王修的臣服令蔡吉的心情颇为愉悦。历史上王修共辅佐过孔融、袁谭、曹操三位主公。其善于理政,知人善用。最为难能可贵的是王修无论跟哪儿一任主公都尽心尽力。得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名士相助,无疑能减轻自己不少负担。

不过也多亏了刚才郭嘉的一番言语,这才化解了王修最初的抵触。蔡吉想到这儿不由扫了郭嘉一眼。却发现后者像是什么都没发生似地正打着扇子。再一联想郭嘉刚才与王修的对话,真是一点也看不出这位奉孝先生前几天还出主意要借王修的脑袋一用。

面对对手,无所不用其极;面对同僚,不争名夺利。蔡吉终于体会到历史上曹操为何会看重郭嘉了。确实,这个时代各式各样的谋士群星辈出,但即有才学又能与同僚相处得好的人就不多见了。而历史又恰恰不止一次证明,光靠一、两个天才只能成为戏曲中的悲剧英雄,如项羽,如李密。真正笑到最后的往往是团队合作者,如刘邦,如李世民。所以蔡吉从不指望得某个天才而得天下,她想要的是一个可靠的作战团队。

在这个团队中,她蔡吉是决策者,暂缺大方略构架者,郭嘉是战略构架建者,暂缺战术补完者,太史慈是战术实现者。撇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的大方略构架者不谈,毕竟整个汉末三国能写出“四州说”、“中原论”、“榻上策”、“隆中对”这等神作的,也只有沮授、荀彧、鲁肃、诸葛亮四人而已。仅就决策、战略、战术、实施,四个阶段来说,蔡吉目前只缺一个战术补完者便能完成最基本的作战团队。其实这一次北海之战的战术补完是由蔡吉自己完成的。也亏得孔融实在太菜,这才让蔡吉这半瓶水晃晃荡荡地,借由那后世特种作战思想实现了郭嘉的战略构架。可蔡吉不可能每一次都遇上孔融这等极品鱼腩。

王修能否胜任战术补完一职?刘义逊呢?多少可以在接下来对田楷的作战中尝试一下呢。蔡吉一面则在心中如此盘算着,一面在王修等人的簇拥下进了高密城。到了晚间自然也少不得设宴应酬。只不过蔡吉对外还在服丧期间自然是不能饮酒。倒是郭嘉与一干县令推杯换盏喝得颇为尽兴。

翌日,蔡吉神清气爽地起了个大早。且就在她打算在城中晃晃打探一下北海风土人情之时,门外乎有小卒来报说段曹掾与林郎君求见。蔡吉虽有些纳闷段融与林飞的到来,却还是在高密府衙的书房之中接见了二人。

“林某恭贺蔡府君旗开得胜。”一见面林飞便夸张的向蔡吉祝贺道。

而蔡吉也带着公式化的笑容向其打哈哈道,“多亏林郎君卖于本府的那三百力士鼎力相助,东莱此番才能赢得如此顺畅。说起来,今日挂得是什么风,竟将神龙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