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中国教育怎么了 中国教育的忧思和“天问

中国教育的忧思和“天问”

*

近年来,教育成为一个问题领域,为朝野上下所聚焦关注。徐九庆先生的教育随笔《中国教育怎么了》是反思和批判中国教育问题的又一力作。翻开书卷,满目忧患:就业之忧、能力之忧、品格之忧、师道之忧、价值之忧、公平之忧、礼仪之忧、留守之忧……忧心如焚,燃烧的是一个民办教育家的赤子之心、报国之心。

教育有问题,这是没问题的;然而,对教育的批判、忧思,正在陷入另一重困境:它似乎成为无人回应、无人能解的“天问”。不少人在失望和无奈之余,不得不选择饮鸩止渴和推波助澜,投入到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也许,我们需要调整思维和心态。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我确认所有这些严重问题都是有解的。在20世纪新教育生长的过程中,许多基本问题是我们的前辈都曾应对、解答过,而且提供了很好的答案的,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陈鹤琴的“活教育”、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等。许多问题世界各国也都有成熟的经验,例如现代大学制度,基础教育正常化、平准化的改革。即便当前那些棘手的教育问题,一些地方也都有成功的改革实践,例如取消择校热的探索。

我想说的是,我们所感受的无奈和无力感,其实是一种“参与危机”。套用一种习惯的表达: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发展观与落后的教育理念的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落后的教育体制的矛盾。面向未来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超越国家本位、政治本位和教育的经济主义模式,形成什么是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的共识;二是形成关于教育改革的共识,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实质性的教育改革。只有改变现行的高度集中计划的管理体制,改变行政化、官本位的弊端,才能解放教育生产力,会聚全社会的资源和才智,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能够兴国的教育。

知易行难。作为民办高校的校长,徐九庆先生的可贵之处,是他不止于反思和批判,而且身体力行地破解问题,在整体教育制度尚未改变的情况下,在自己的小环境中营造一片绿地蓝天,以践行有用的教育、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从而凸显了民办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特殊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从无到有,接续了“学在民间”的悠久传统。但长期以来,民办教育的作用和价值被定位于在教育资源上的拾遗补缺。今天,随着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中国教育在整体上已经超越了特别短缺和贫困的阶段,政府越来越有钱,一些地方对民办教育是否仍然重要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对此,我们不妨反问:为什么那些最富裕的发达国家,仍然有十分发达、活跃的私立教育?显而易见,民办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弥补教育资源不足,更重要的是通过体制的多样化和不同体制的竞争,形成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提升教育的品质和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因此,我对于民间办学一直怀有很大的热情和信心,它最有可能成为新教育的生长点,成为产生真正的教育家的沃土。我本人所在的民间机构“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也在致力于通过体制外的努力促进教育变革,提出了民间的高考改革方案、教育改革方案,等等。我们确信,社会进步是各种合力的结果,中国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整体性的教育变革,也需要自下而上的、一点一滴的改善和创新。在这个意义上,回答中国教育的“天问”,答案在我们手中。

2009年9月2日于北京

。 想看书来

中国教育怎么了 自序

自 序

写这本书并不是想否定什么或批判什么。事实上,这三十年来,中国教育的成长与中国经济的成长是同步的。我自己也是从中国的大学毕业,同时也从事着中国大学教育的事业。但这并不等于说中国的教育全然没有问题,没有改革的必要。美国有着世界公认的最好的大学,但是美国人对常青藤大学却批判得十分厉害。我认为,有时候,批判会让我们去思考,去反省。

我今年四十岁,从教十五年,自己办了所大学——重庆信息职院。不惑之年的我,面对我们教育的现状,却有越来越多的困惑和担忧。我不想像“愤青”那样骂这骂那,却也常常为中国教育问题的现状而生有激愤之感。教育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国家的问题、民族的问题、人类的问题。我真的不敢讲我国今天的教育体系就比五十年前的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