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愀�揪筒幌嘈拍阕约核�档幕啊⑺�龅氖拢�坏┓⑾帜阈睦锷了覆欢ǎ��突崛衔�悴皇歉鎏钩系娜耍�突嵫≡裨独搿�

仅仅有坦诚还远远不够,坦诚只不过是信任之桥的基石,坦诚的姿态并不能构成对方对你的足够信任。只有担当,才能与对方产生直接的关系,从而走向真正的信任。他遇到了问题,或者什么严重的苦难,你站出来帮助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甚至用你坦诚的肩膀将他的苦难分担起来,在这种状态下,你与对方达成信任就有了可能。

信任并非一蹴而就,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考验。人与人之间一次坦诚的帮助,也许能让对方深受感动,但那还不是信任,只有很长时间的坦诚相待、表里如一地帮助对方解决实际问题,信任的桥梁才会慢慢矗立起来。

一个人要长时间地表现出坦诚,只有一种情况下可以实现——你是一个坦诚的品格高尚的人,如果你的品格有严重缺陷,经常表里不一,经常一边做好事一边又在干坏事,你是绝对无法做到坦诚的。

贝布尔对“品格高尚的人”的理解与我们的理解有很大差异,我们理解的品格高尚,往往就是为他人谋福利。在贝布尔看来,一个人的品格是否高尚,表现在他是否表里如一,他的行动与内心所想是否统一。一个人的行动与其内心的信念一致,他就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公路上一个窨井盖坏了,对行人及过往车辆有潜在威胁,一个匆忙赶去上班的人看见了,毫不犹豫地跑过去指挥过往车辆和行人(他极有可能因为迟到而被老板炒鱿鱼),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在他看来,公民有义务消除对他人有威胁的隐患。他的内心对此深信不疑,他用实际行动去表达了内心所想,他的内心与行动是统一的。

如果另外一个人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却因为没有得到媒体的表扬而气愤不已,这个人的品格就有问题,因为他的内心并没有认为公民有义务消除公共隐患,而是想通过这样一个举动捞取名声或者其他好处,他的内心所想与他的行动之间是不统一的。

中国教育怎么了 品格之忧(2)

贝布尔说,品格高尚的人的一个标志,就是他只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而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事情,则坚决不会去做。贝布尔认为,要想整饬混乱的社会秩序、消除重重矛盾,唯一的途径就是从单个的人做起,让每一个人从内心到行动变得统一,只有单个的人的统一,才能实现集体的统一,而不是刚好相反。

试图通过集体的统一来实现混乱秩序的整饬,是徒劳的。

要实现单个人的统一,必须从学生抓起,从每一个人生下来就开始接受这样的训练——做你相信是正确的事情,对你认为是错误的事情则坚决不去做。

一旦失去信任,心灵之门就轰然关闭,沟通再无可能

一个人的不统一,其危害是双向的,对外,无法取得别人的信任,对内,承受因自我谴责而造成的巨大痛苦。这些危害最终要演变成对整个社会的危害。一旦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匮乏信任,后果就很严重了。

一旦失去信任,心灵之门就轰然关闭,沟通再无可能。

既然信任来自内心与行为的统一,来自对他人的担当,那么,从小进行“做正确的事”的自我统一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训练首先要由父母们来实施,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教师,也是影响力最大的教师。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与生俱来,父母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就能得到孩子的信任,而其他人要取得孩子的信任,就需要艰苦的努力才行。

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父母要做的事情也相对简单:维护和巩固孩子对自己的信任,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永远。如果孩子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信任,他是不会再信任其他人的,也不会信任整个世界。连最值得信任的人都不信任了,你还指望孩子去信任谁呢?

要做到孩子对自己永远信任并非易事,正如贝布尔所说,信任的前提就是坦诚,内心与行动的统一。作为孩子的父母、孩子的启蒙教师,你是坦诚的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要孩子信任你,恐怕很难。

现在的家庭有一种普遍现象:父母与孩子无法对话,无法沟通。我经常听到朋友们抱怨,他们跟孩子之间简直就像陌生人,孩子在外面跟其他人可以滔滔不绝地说话,回到家里却成了哑巴,父母问一句就答一句,问得多了,干脆不搭理你。

父母们怪罪是这个社会让孩子们变得不可理喻,让孩子们的内心越来越封闭,更多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