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页)

,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中国教育怎么了 价值之忧(8)

西方教育的结果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国古代教育的结果却是禁锢了读书人的思维,变成死记硬背的书呆子;西方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中国古代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官,过上好日子,这个差异也太悬殊了。

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中国开始与西方思想发生接触。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传入大量科学技术。

19世纪中叶,西方人再度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由于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的刺激,促使清朝政府在1860年代开始推行洋务运动,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当时的洋务人士,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而未试图对西方的学术思想加以学习。

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

西方文化的涌入,使中国的读书人们看到了巨大的差距,但在普通老百姓那里,并没有太多的人看到这种差距,就算看到了,也不会觉得这跟他们有什么直接的关系。由于知识和资源的长期垄断,使得占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生活在贫穷之中,他们关心的是如何获取最基本的生存资料,而不是思想和学术这种相当高雅的东西。所以,西学东渐之后,对于思想解放的折腾,也仅限于社会精英阶层,基本上跟普通百姓没有关系。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读书改变个人命运”的路径重新开通。绝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线下,缺乏改变命运的其他资源和路径,要想尽快改变糟糕的个人命运,读书是唯一的捷径。在老百姓心目中,读书本身不重要,读什么书更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读书可以考上大学,可以过上好的日子,如此而已。所以,当应试教育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的主流以后,除开极少数的精英人士大叫“不妥”以外,人们并没有表示明确的反感或反对。

在大量的学生和他们的父母看来,反对应试教育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真的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吗?没有。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能够让他们跨进大学校门,实现“黄金屋,颜如玉”的梦想,这有什么不好呢?

如果只有通过接受素质教育才能跨进大学校门,应试教育自然就会寿终正寝。问题就在这里——应试教育或素质教育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路径。在学生们的眼中,应试教育或素质教育只是形式,是进入大学校门的入场券,这张入场券是金属的还是塑料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具备让一个人入场的功能。

我曾经问过很多中学生,每天死记硬背不烦吗?他们回答:“很烦,但还是要竭尽全力去背那些枯燥的东西,没有办法,不背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这辈子就没戏了。”

学生读书的出发点以及考试的形式,与古代的科举有什么区别?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考试中作弊,作弊的手段越来越高明,而且没有多少学生认为作弊是可耻的行为,这说明这样的考试在学生们的心目中并没有什么高尚可言,反正就是人生路上的一块跳板而已,作作弊也没什么了不起。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教育怎么了 价值之忧(9)

正是因为对路径的依赖,2009年,各地都传来大量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消息,虽然有关部门一再声明,这些学生放弃高考并非是就业难造成的,但大家都明白,恰恰就是因为就业难让很多贫困家庭的子弟断绝了改变个人命运的路径,此路不通,他们才放弃高考。读书已经不能通向“黄金屋”,谁还愿意读书?

读书并非为了发展个人思维能力,并非为了担当公民责任,而是为了找个饭碗告别不堪的贫困生活。

用路径依赖来解释中国教育出现的各种怪象,真是太恰当不过。有人读书是为了发展个人思维、担当公民责任吗?有,我可以列举出一大串让人敬仰的名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