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部分 (第2/4页)

武城,北武节度使卢高守城,胡人驱使渔阳郡投降的百姓十万攻城,被射杀大半,城下满是尸山血海!”

“这是十三司在幽州的人传回的信笺,请王上亲阅。”说着,将信笺取出高高举起。

内侍忙走过来,将信笺接到手中,转交到王弘毅的手中。

王弘毅早在听到蒋孝方回禀时,就是一惊,此时看到上面内容,脸色一沉。

真是信笺所述,胡人已经大举入侵了。

不过才入侵,就行驱赶百姓攻城,以及屠城,果是前世的手段。

这手段虽令人诟病,却的确能达到震慑敌人作用,并且影响深远,导致附近汉人城市,震恐其手段,纷纷降之。

当然一贯屠城,必会遭致拼死抵抗。

其次人口是一种财产,杀光了百姓,就不会再有奴隶可供驱使,以后重建和统治占领区也会很困难。

对掠夺性战争来说,这很合理,但对统治来说,这很不合理。

很显然,初期时,胡人并未想过真的统治中原,而有着将汉人屠杀殆尽的打算,直到后来发现汉人杀之不尽,抵抗越来越激烈,才渐渐改变政策。

但是歪打正着,到了后期,又有着凶名威慑,又有着以汉人治汉的分化政策,导致迅速平定,这就成了龙气了,成了正果了。

地球上类似例子很多。

秦国、项羽都有类似情况。

当然特别明显的是清朝,初期屠杀汉人,把东北汉人杀个干净,有几百万人,到了后期就卷着赫赫凶名,又来行安抚之事,结果汉人纷纷投降,以十万八旗,就统治上亿汉人,并且维持三百年天下。

至于文化受到破坏,恶名永载史册,还不是有着修改史书的四库全书计划嘛!

不过,眼下王弘毅最吃惊,却非此事,而是胡人入侵的时间发生了变化。

在上一世时,胡人入侵的时间,原本是在两年后,现在却是提前了。

而在这时,北地诸侯还没有成气候,是不是能和历史上一样,进行几年抵抗呢?

如果不能,自己改变了历史,就使北地难以凝聚力量抵抗胡人,这必会导致胡人更快的速度来占领北方。

自己还是要加快行动步伐,到了现在,能预知的资源,以及很少了。

“蒋卿,这份情报很及时。令人继续密切注意幽州情况,一旦有变,即刻向孤禀报。还有,并州的消息,接到后,要马上向孤禀报。”

“诺!”蒋孝方连忙应着。

王弘毅脸色凝重,说着:“你先下去,把情报交给秘文阁。”

这场棋局怎么样下,还有多少资源可利用,还真必须慎重考虑,未雨绸缪才行。

预知,粮食,物资,情报,水师,都要用上。

这是一场倾国之战,决定以后几百年甚至更长历史的气运洪流。

第二百四十五章 决意(下)

九月,秘文阁接到十三司的情报,稍后内阁又收到同样的奏章。

现在八品官陈清,整理了文书,立刻让人去报告给张攸之。

这人去了一刻时间,就折转回来,说张攸之已奉旨进了御书房,并且传旨:“王上叫你也进来。”

“是!”陈清躬身答应,就去御书房,张攸之和虞良博都在。

“给王上请安!”秘文阁的人,几乎天天见到王弘毅,就免了大礼,陈清躬身行礼,又向着两人说着:“张相,虞大人!”

张攸之现在是秘文阁大学士,正三品,却已经入阁,按照现在新的默契,入阁就算“相”了。

虞良博只是有着父亲在内阁,只得避嫌,担任礼部侍郎。

陈清思量自己官低,只说了一句:“秘文阁整理的情报在此!”

把折子递了上去,就想退下,王弘毅摆了摆手,说着:“卿姑且留下。”

王弘毅说罢,接了折子展开,一页页细看。

三个官员注目,只见王弘毅紧皱眉头,脸色阴沉,闭目沉思,片刻,推开折子,踱步而行,喃喃说着:“北方一下子大变啊,你们有何看法?”

“王上,北方这样大变,只怕我们原本修养几年的计划就落空了。”张攸之是这里除了王弘毅外最高的人,立刻说着。

虞良博看着折子,思索的说着:“张相说的是,现在胡人入侵幽并二州,一旦破了,就可长驱而入,对中原产生巨大威胁,必须加快战争。”

王弘毅听了,脸上毫无表情,走了几步,又问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