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2/4页)

以他希望自己能够展示出什么才是东方式的魅力。他原来一无所有,三十七年来仅仅凭借自身能力,却在竞争激烈的外交部始终走在前列。在我看来,潘基文本能地掌握了存在于男人社会中的权力游戏的本质。英语里有句话叫做Humility but with respect。也就是说,谦虚,但是自尊。我认为潘基文的态度就是这样子。”

那么,潘基文秘书长真的是毫无缺点的完美之人吗?当然不是。神在创造人类的时候,虽然也想参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完美的存在,不过最后还是给人类留了个缺点,所以潘基文也有他的软肋。

“没有幽默感。虽然他是个好人,但是没有幽默感。将来需要面对全世界人民,也许他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吧。平常他很注意学习,不过,如果听到别人劝他学习幽默,不知道他作何感想?”

。 想看书来

高中生潘基文见到肯尼迪(1)

聚集于美国的“未来领导人”

如果回头去看,人生当中总有决定性的瞬间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潘基文来说,1962年就是这样的时刻。1962年7月30日到8月31日,忠州高中三年级学生潘基文参加了美国红十字会和红十字联盟联合主办的“青少年红十字国际考察计划及研究大会(Operation )”。

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聚集来自全世界的年轻人,参观美国各地,亲身体验美国文化,然后展开讨论,时间长达一个月。

本次活动正式开始前一年,也就是1961年,韩国红十字会已经通过考试选拔出四名学生。

他们是郭英薰(京畿高中)、潘基文(忠州高中)、申恩珠(庆南女高),还有郑令爱(京畿女高)。家人们还记得这个消息传开之后,整个忠州市都沸腾了。因为这次事件,忠州附近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潘基文这三个字。

这次活动的焦点还在于最后的日程安排,分散生活在美国各地的学生们集结于华盛顿,参观白宫,并接受约翰·F·肯尼迪总统的接见。潘基文也说:“受到肯尼迪总统的接见,成为促使我走上外交官之路的决定性契机。”

这次活动起因于肯尼迪总统的构想。当时,郭英薰(现任人与环境集团会长)先生与潘基文一起被选拔为韩国代表,访问了美国,他这样回忆道:“60年代初,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总统,当时的美国社会洋溢着力量、热情和崇高的理想主义。美国社会的内部问题尚未深化,美国人的自信心非常高亢,自认为代表着全世界的正义力量,并且努力付诸行动。肯尼迪总统就是这种社会氛围的象征性人物,希望为世界各国的学生们种植梦想。”

为了将这种理想主义幻象传播到全世界,肯尼迪总统创造了“和平服务团”。实际上,很多美国年轻人受到肯尼迪总统这种理想主义的感召,纷纷参加“和平服务团”,前去帮助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

肯尼迪总统的高参们则策划将第三世界未来的领导人召集到美国,委托他们担任美国红十字会的实际职务,从而与“和平服务团”形成了对照。潘基文参加的VISTA计划就诞生于这样的氛围。这次活动原来的名称是“Visi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 America”,简称“VISTA”,包含着“展望未来”的含义。因为这是总统关注的行动,所以投入了大量的费用,内容也很充实。这次活动的宗旨就是培养参加者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使他们相信“我就是未来的领导人”。

这次活动共有四十三个国家的一百一十七名学生参加。潘基文等四名韩国代表先期到达了旧金山市。全部学生被划分为十一组,潘基文和来自加拿大、智利、土耳其等的代表们分在一个组。这个组共有十个国家的代表。另外,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加拿大、哥伦比亚、厄瓜多尔、芬兰、法国、英国、希腊、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印度尼西亚、伊朗、日本、黎巴嫩、利比里亚、卢森堡、墨西哥、摩纳哥、摩洛哥、荷兰、尼加拉瓜、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秘鲁、菲律宾、波兰、瑞典、瑞士、泰国、多哥、阿联酋等国家的代表也都参加了这次活动。参加者怀着青春的激情和竞争心,结下了奇妙的友谊和爱情。

当时的潘基文只有十八岁,从小生活在人口不足四万的小城市,每天见到的都是熟悉的面孔,所以这一个月的经验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郭英薰先生说:“有的朋友非常出类拔萃,特别是外国孩子的开放和热情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