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形成秦的郡县 制度。

(3)实行什伍制度:秦国的都城、乡村、小镇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在变法前都作为基层行政单位。为了便于管理,编发要求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同于后代的保甲制度。为了加强管理和统治广大居民,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二、经济方面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有如下三点:

(1)废井田,开阡陌: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废止“田里不粥(鬻)”的原则,准许民间卖买田地。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

(2)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工商)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

(3)统一度量衡:统一斗、桶、权、衡、丈、尺,并颁行了标准度量衡器,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知此量为“升”。由这件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

三、社会方面

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具体规定:凡一户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

从以上内容中,我有两点理由必须摘录商鞅变法的详细内容:一是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虽然是建立在抑商激农的基础之上,根本目的是发展农业生产,鼓励人口增长。但是,统一度量衡却为在全国商业流通奠定了基础,毕竟商品需要流通起来才能创造价值,“囤奇货”卖出好价格才是商人存在的理由。二是实行爵位奖励制度,打破世袭封分,给新兴阶级一个希望,尤其是自由民。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奴隶争取自由的动力更大,毕竟奴隶在旧势力中还是依附,他们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商鞅死后,秦国的社会基础没有发生变化,旧势力再也没有能力阻挡社会前进的步伐,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是具有里程碑一样的意义:它摆脱了一个旧时代,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尽管商鞅先为变法入秦,后却以殉法死秦,但这始终不能阻止植根深厚的商君之法在秦的延续不该,为弱秦变强秦开辟了一个坚实光明的前途。

在这里我还要说一点题外话,电视剧《新大秦帝国》(第一部)中选用了很多山村场景,可是导演却没有农作物历史的常识,居然把山村的农作物认定是玉米,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北方农村是不可能种植玉米的,玉米作为美洲作物,在那个时候不可能传入中国的,这个就像你拍摄明朝的电视剧或电影,千万不要把镜头对准马铃薯和红薯一样。不过,在公元前350年左右,从典籍、地理条件和战争发展倾向来猜测,由于秦国与北方游牧部落战事频繁,而且那个时候应该正是匈奴崛起的时候,匈奴人的东游西走的习惯以及与食物需要,小麦应该就在那个时候进入我国北方地区,但种植面积应该不大,无法与粟、黍、菽等谷类农作物相提并论,小麦大面积推广种植还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功劳。

战国时期的诸侯们一点也不清闲,国家富强之后他们首先选择的是扩大自己的地盘,发动新一轮战争逐鹿中原,实现自己以及后来者“王天下”的梦想。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十一章 兴兵求鼎

商鞅既然推进的是法家理论,虽然最后把自己也埋进了黄土,可是以法家思想管理国家就融进了老秦人的血液,尤其是县制作为基层管理单位的建立,为地方形成区域性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奠定了基础,这样就在秦都城——咸阳下面形成了许多小的城邑,实现区域性人口的集中和发展,为今后的战争输入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为了推进变法,商鞅创举了一把火,烧了儒家思想两本重要文献——《诗经》和《尚书》,这是我国历史上举向书籍的一把火,开创了中国历代王朝禁毁书籍的先河。当然这是后事,我后面再作讲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