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页)

,只有同于今文《尚书》的二十九篇,贾逵、马融、郑玄、王肃等大家,先后为其作注,越发赢得了人们的尊信。

西晋永嘉之乱,大量古籍流失,今、古文《尚书》随之亡佚。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突然献上一部用“隶古定”字体书写、由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并序共五十九篇。由于经文完整和注解详明,该书受到朝野上下的重视,以《书》经的地位确立并流传开来。

唐天宝年间,尚书郎卫包,奉诏改古文《尚书》从今文,纠错多处。开成年间将改后的今文本刻在“唐石经”中,成为版刻本之祖。经学大家孔颖达,据此撰写了《尚书正义》二十卷,南宋时期与“孔传”合刊为《尚书注疏》(“孔传”为注,《正义》为疏),明、清时期刻在《十三经注疏》中。

从唐代起,开始有人对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置疑,至宋代吴棫提出辨析后,经元代吴澄、明代梅��⑶宕�秩翳澈突荻暗热说难厦芸贾ぃ�詈笈卸ㄆ渲卸��迤��拔惫盼摹渡惺椤贰保�翱装补��笔恰拔笨状�保�帽臼簟拔笨妆尽薄5�笨妆局兴�4娴慕裎摹渡惺椤范��似��词巧讨芪南椎奈ㄒ灰糯妫�羌��涔蟮奈南鬃柿稀�

二、与祖先的艰难对话

今文《尚书》二十八篇,按虞、夏、商、周四个朝代编排而成。

按内容可归为三类:

第一类是关于尧、舜、禹、皋陶、启等人的远古历史传说,如尧禅位于舜,大禹治水,禹的儿子启征伐诸侯有扈氏等;

第二类是关于周朝建国初年的重要文献,主要反映了周公旦的活动,包括武王伐纣、周公摄政、周公东征、还政成王等:

第三类是一些零散孤立的档案,所属时代不同,各篇只涉及某一事件,和其它篇章没有直接的关联,如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时告谕臣民的讲话等。

按文体可分为六种:

第一种是“典”,即经典。如《尧典》,记载了尧、舜的事迹和言论。古代史官认为这篇文献应当受到人们的尊重,故奉为经典。有人怀疑《尧典》并非当时的记录,而系后人根据传说追叙而成;

第二种是“谟”。“谟”的读音和字义与“谋”相通,“谟”即“谋议”。如《皋陶谟》,记载了舜、禹、皋陶等人彼此的问答、谋议政治的谈话;

第三种是“训”,即教训、告诫。如《高宗肜日》,记载了大臣祖已教训商王的话;

第四种是“诰”,即诰谕。无论口头或书面,告谕别人都叫“诰”。“诰”即上级对下级的指示或统治者对臣民的讲话,此类文章占了全书的半数,是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由于多是记录讲话者的口语,也最为难懂。如《盘庚》记载了盘庚告谕臣民要服从迁都于殷,《康诰》记载了周公教导弟弟康叔如何统治被征服的殷人,另外还有戒酒的《酒诰》,不要贪于逸乐的《无逸》等;

第五种是“誓”,一般指出兵征伐或交战前所宣布的誓师词。如商汤伐夏桀时的《汤誓》,周武王伐商纣王时的《泰誓》、《牧誓》等,词句多简短、有节奏、有韵律,颇像我们现代的口号;

第六种是“命”,即君主奖励或赏赐某个臣子时宣布的命令。如《文侯之命》,即周平王对晋文侯发布的一道奖令。

其中的名篇,当属《禹贡》和《洪范》。

《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

其“九州”一章分述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各州的疆域、山川、原隰、土壤、赋税、贡物、贡道等;“导山”和“导水”章记述了全国山川分布大势;“五服”一章提出了以甸、侯、绥、要、荒五服为构架的大一统政治蓝图,“别九州”、“任土作贡”,根据九州不同的土质制定田赋和土贡制度。

从现在的角度看,《禹贡》的内容已涉及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诸多方面,可谓是我国第一部结集性的地理著作。

《洪范》则是研究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献。

“洪”即“大”,“范”即“法”。“洪范”即统治*。它分九个部分,称为“洪范九畴”(即九种*)。主要是根据天的意志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来解释自然现象、人事吉凶和政治等级制度。

九畴之一讲的是“五行”,即水、火、木、金、土。这五种朴素的材质,各有其特性:“水向下渗透,火向上燃烧,木可以弯曲伸直,金可以随意屈伸,土可以生产五谷”。人还可以从中感知五种味觉:“咸、苦、酸、辛、甘。”

此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