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部分 (第2/4页)

出来,媳妇都埋怨了好几回。这次。他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才慎重从存折拿出两万,准备来个彻底的大装修。

楚家强嘴角抽了抽,笑得有点僵硬:“那恭喜伟叔啦!”

这伟叔的事情也是闻名楚家寨的。楚家强不可能没听说过。有一次老村长甚至要他去说服这个铁公鸡。

当初,这伟叔家的两个小家伙为了要挟他们老子装修,离家出走都干了。当然,小孩子的离家出走,顶多就跑到村口,找个地方藏着,让大人去找。两个小子走得倒是潇洒,但晚上回去给痛扁了一顿。闹得村里人人皆知、无人不晓!

“唉!恭喜什么?无端端又没了两万块,破财呀!”楚胜伟叹了口气。对于这次屋子装修。他心里还是耿耿于怀。平时几十块的东西都是挑了又挑,将价格砍得卖家都要骂娘,想想那两万块,心里就是一阵肉疼。

边上的周福荣等人也忍不住抽搐一下,看向这个铁公鸡均是无语,心里暗道:拜托!两万块装修,不贵啦!想住舒服点,又不想出钱,世上哪有这么笋的事情?

“伟叔,不是我说你,这钱赚了就是要用的。赚钱那么辛苦,就是为了活得舒服点。老实说,钱放在银行,那是很不合算的举动。”楚家强无奈地说道。

随后,楚家强给他算了笔账,让这家伙别老想着将钱塞到银行,赚取别人的利息。按照如今物价的上涨速度,存款利率根本抵不上物价上涨。这么一来,放在银行那些钱的购买力只会越来越低。

“不就是嘛!存一万块五年定期,利息才一千多,而五年后,本利一万一千多肯定没现在一万块值钱。”周福荣也插上一句,开解开解这个守财奴。

“将钱存到银行,我们只是图个方便跟安全而已,千万不要将它当成谋财手段,太不合算。”楚家强最后说道。

将道理摆出来,楚胜伟傻了眼,呆呆地说道:“我说银行怎那么好死,帮你存钱还给利息,原来也是不安好心。”

这个农民汉子到现在还不明白,银行是如何赚取利益的。

楚家强等人相视一眼,下示意闭上嘴。跟这人解释,就像秀才遇到兵,根本就解释不通。

也就一个年轻游客看不过去,告诉他其中的内幕:“人家银行就是将你们的钱集中起来,然后高利率贷给有需要的人或者企业等,赚无本之利,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利润让给存钱的人。”

“那不是放高利贷吗?这个不是违法的吗?银行还干这个?”楚胜伟难以置信地望着大家,这种说法完全颠覆了他对银行的认知。

“大叔,人家银行放贷利率很高,但不可能违法的,高利贷是……”年轻人说着说着就说不下去了,因为他对高利贷的概念也分得不是很清楚。

“通常高于银行利率4倍就被认定为高利贷。”李泉补充道。

高利贷作为一种残酷剥夺借贷者私人财产的手段,在中国的旧社会尤为盛行,最为常见的是所谓“驴打滚”利滚利,即以一月为限过期不还者,利转为本,本利翻转,越滚越大,这是最厉害的复利计算形式。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高利贷信用是最古老的信用形态,是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以收取高额利息为目的的一种信用关系。高利贷信用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说道高利贷,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称呼“大耳窿”。

话说,昔日主要在街市放数,街市档口无论肉档菜档,遇有赌输钱,或周转不灵,便向“大耳窿”借钱,正所谓“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债仔有档口在街市,每日也要做生意,不怕走数,照借如仪。昔日钱银交易,大银码多数用“大头”银元,小数目为“铜板”(铜仙),高利贷者收数后,多数将银元、铜仙之类塞在耳窿,日子有功,久而久之把耳窿也撑大,故称为“大耳窿”。

耗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给这个农民汉子说了个六七分明白。(未完待续。。)

第七百四十二章 珍稀邮票

望着楚胜伟将屋里一堆堆破旧物品搬出来,楚家强只能摇头苦笑。农村人就是如此,只要还能用,绝对不会丢,甚至有些不能用的也舍不得丢。

“伟叔,这些书本再不卖,老鼠都能帮你啃掉。”楚家强指着那一大堆废纸说道。

那些书籍都不知道保存了多少代,从线装老书到现在孩子的课本,真是无所不包。只是,很多不是被老鼠光顾,就是虫子啃食,千疮百孔,增加了不少沧桑感。

这些书籍能保存至今,多少跟农民迷信思想有关。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