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 (第2/4页)

来旁人就解释给我听,我才明白这两句话的内涵。从此严寒酷暑地辛苦奔波,才有了我家人现在舒适的生活。”

顿了顿,看着阿旺,感慨笑道:“书良,在你们一家身上,我仿佛又看到了年轻的自己。你母亲,是个值得敬佩的好女人。”

阿旺一直对小货郎家是敬而远之,中秀才那会,小货郎家派儿子过来贺喜,中举人时,小货郎即邱老爷子,则是亲自携礼道贺吃酒。阿旺便不太喜欢这样的为人做派。再加上邱老爷子的大媳妇张华曾对温氏出言不逊,与王月兰交好,私底下还背着放冷箭,让阿旺对小货郎家实在没什么好感。

但今晚邱老爷子的说话,尤其最后一句话,让阿旺对邱老爷子有了个新的认识和改观。阿旺想起了妹妹说过的一句话:放眼古今,富不过三代。

夜深人散去。阿旺喝得有点微醺,满脸通红,在小厮搀扶下,回到内院。温氏早备好醒酒汤,阿旺喝下一碗,和家人说了几句话,只觉眼皮儿沉重想睡觉,温氏忙唤来小厮,搀扶阿旺去东厢房歇息。

初秋时分,学堂雏形已成,村民们三不五时就过去看,其他村的人也过来瞧新奇。待到学堂建起,门前宽阔平坦的道路,就跟那通往镇上的道路一个模样。那长长的雪白高墙,气派的大门,宽阔的庭院,明亮的课室,以及新栽种下的整齐有序的树苗和花草,学堂后院偌大的空旷活动场地。以及伫立在学堂大门一侧的长形石碑,上面刻满了所有出资人的姓名及银两数目。

这一切都看得叫人兴高采烈,笑不拢嘴。他们落日村,终于有一座气派上规模的学堂了!

学堂的名字,自然是请辛老先生亲笔题字。辛老先生是翰林院前主修,学识渊博,声名远播,能得他题字,是落日村的荣耀。

辛老先生回到书房,思忖片刻,挥笔写下“长河书院”。字迹苍劲浑厚,大气磅礴,阿旺、小树、四儿及好儿旁观,忍不住拍手喝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辛老先生放下笔,念出学堂取名的出处。

阿旺兄妹对视一眼,彼此心中都有一种微妙的感受。他们眼中的辛老先生,身体健朗,精神头好得很,跟明陆二老下棋打牌,兴致高昂能一整天坐着不动。那么辛老先生的告病辞官,是真的因为身体抱恙而退隐吗?

从来朝堂如大海,表面风平浪静,内里波涛暗涌,往往无声无息之中,便能致人绝路。好儿突然为哥哥的将来担心起来。

万友田看到辛老先生的笔迹,激动得连声叫好,亲自拿去找人装裱好,蒙了红布绸,待吉日那天,全村老小齐聚学堂大门前,就连其他几个村子的村民也过来瞧热闹。吉时一到,万友田和阿旺两人,亲自把牌匾悬挂上去,拿下红绸布。鞭炮声噼啪响起,舞狮队卖力表演,热闹欢乐声被风传送老远老远。

学堂建造期间,招聘夫子的事也没有落下。前来咨询的人可不少,皆因招聘开出的条件诱人,家境好的秀才举人自然不会放在眼里,来报名的都是寒门学子,能教书养家念书两不误,谁不想啊。

不过,辛老先生这一关可不好过,报名者五六十人,最后只录取了四名夫子。这四人中有三人已有家室,一人单身,都是其他县镇人士。被录取后,四人分外高兴,忙着回家做准备,待学堂一建设好就举家搬迁过来。

这么大一间学堂,不设一间阅览室,实在对不起“书院”二字。阿旺采纳好儿建议,从明家书局批订了两百本书籍,把一院的一间课室改为阅览室,书架全部靠墙摆设,所有书籍分门别类摆放,在书架上贴标签明注类别,方便寻找要看的书。

为保护这些书,所有进阅览室的人,只能在里面看书,不允许带书出去,不管看不看完,都要把书放回原位,可以抄写书的内容,禁止折、撕、扔等任何有损书籍的行为。一旦发现,将作出严重惩罚。看书护书的管理制度,就贴在进门处,只要一走进阅览室,就必然会看见。

长河书院交付使用,正好是秋季入学时间。好儿家是主要出资人,阿旺又是举人身份,家中还有个不凡的辛老先生。万友田等人就把书院的一切事宜,都交给阿旺制订安排。

好儿私底下交给阿旺一份书院安排策划书。内容大致为,一年可分为两个学期,春季、秋季为入学时,过年前后为寒假期,可放二十天左右的假,暑假期在农忙时节,可放一个半月的假期。理由是这两个阶段皆为最寒冷和最酷热,从保护孩子的角度出发,不至于太受冻生病,或是发生中暑,暑假时逢农忙,农家孩子也能帮衬家里干活儿。而教学的夫子也有更充足和集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