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2/4页)

就是赢政。吕不韦的运气不错,不久,老王赢稷逝世,赢柱继位。赢柱当王只三年就一病而死,赢异人继位。赢异人当王也只有三年,也一病而死,赢政遂坐上宝座。吕不韦这场精彩的政治投资,收到可惊的利润。

东方各国乘秦王国一连串权力转移之际,再度组成一次为时过晚的合纵对抗联盟。纪元前二四一年,楚、赵、魏、韩、卫(齐燕两国拒绝参加,这是远交近攻的结果),推举楚王囗完当纵约长。囗完命宰相黄歇代表,统率五国联军,抵达函谷关外。这是合纵对抗联盟第二次进逼函谷关挑战,距上世纪(前四)第一次进逼挑战,已七十七年。不过这一次比上一次更糟,当秦军大开关门,擂鼓出战时,五国联军魂飞魄散,稍后望见秦军的旌旗,就好像一群老鼠望见了猫的耳朵一样,霎时间惊慌失措,一哄而散。尤其是仍然庞大的楚王国,好像惹下了什么滔天大祸,抛弃了已定都三十八年之久的陈丘(河南淮阳),把首都再迁到更东方,距秦王国更远的寿春(安徽寿县)。这是东方诸国最后一次团结,不过这次团结不如不团结,它们的丑态毕露,鼓励秦王国兴起更大的野心,开始认真的考虑早日动手消灭它们。

纪元前二三七年,赢政二十三岁,他不高兴吕不韦专权,把他免职。赢政自己亲政,用法家学派的李斯当宰相。赢政非常喜欢读书,在博览群书中,他发现了《孤愤》、《五蠹》,反复诵读,佩服的五体投地,叹息说:“我能见到这本书的作者,跟他交游,虽死无恨。”李斯告诉他,作者韩非是韩王国的贵族,因为患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善干言词辩论,但他的智慧全在他的著作之中。赢政十分兴奋,通知韩王国,邀请韩非到秦王国访问。

纪元前二三三年,韩非到了咸阳,作为国王的贵宾,受到盛大的尊敬与欢迎。然而天下事往往并不都是向正面发展的,庞涓、孙膑的故事,在秦王国重演。李斯为自己的职位起了恐慌,决心杀掉韩非。他向赢政提出警告说:“韩非是韩王国贵族,不是普通平民,绝不可能忠于秦王国。与其用他,冒着被背叛的危险,不如送他回国。但与其送他回国后变法图强,成为大敌,不如杀了他以绝后患。”专制帝王大多数都是翻脸无情,喜怒无常的,而且无论干什么丧尽天良的事,都会得到摇尾系统的支持。

于是赢政把韩非从贵宾位置上拉下来,投入监狱,虽然赢政后来改变主意,下令把韩非释放,但李斯却在他改变主意之前,在监狱中把韩非毒死。

韩非,这个集荣耀与悲剧于一个焦点的学人,是法家学派的总汇:他的思想中心是,君主应拥有强大的权力,不必希望人民感恩,也不在乎人民怨恨,只要赏罚严明,就可以使政府成为万能。

韩非死后,崇拜他的学人把他的作品,集成一部书,命名《韩非子》。赢政和李斯虽然杀了韩非,但却接受了韩非的全部思想,建立他们的日益扩张中的帝国。

四 六国覆灭

本世纪(前三)七十年代,东方六个王国灭亡的内在和外在条件,都已具备。内在条件是,统治阶层日益腐败无能,人民的贫穷日益加重,渴望着早一点变天的心理状态日益强烈。外在条件是,秦王国统一当时世界的决心与强大实力,日益膨胀。于是就在七十年代的十年之中,像一根铁棒捣碎六个鸡蛋一样,轻而易举的把六个王国全部征服。它们灭亡的顺序,列于下表:

第一个遭到恶运的是国势始终没有振作过的韩王国,韩非死后的第三年(前二三○),秦王国大军攻陷它的首都新郑(河南新郑),韩王国最末一任国王韩安投降。

韩王国的灭亡引起其他各王国震恐,赵王国在过度紧张中,跳进秦王国间谍布置下的圈套,把那位唯一可以挽救国家、忠心耿耿的名将李牧逼得自杀而死,秦王国那些将军们从此再没有可以较量的对手。两年后(前二二八),秦王国继白起之后的名将王翦即对赵王国进攻,国王赵迁投降。赵迁的哥哥赵嘉向北逃走,在代郡(河北蔚县),集结残军,继续抵抗。

燕王国更手忙脚乱,燕王姬喜的太子姬丹主持国政,大臣们劝他跟齐、楚、魏再组合纵对抗联盟,姬丹认为那已不切实际,而且缓不济急。他决心采取左道旁门的手段,派遣刺客去胁迫赢政,命他承诺退还侵略的土地,并保证不再继续侵略。如果他拒绝,就把他刺死。姬丹选择的刺客是著名的勇士荆轲,整个计划是:燕王国向秦王国请求合并,派遣荆轲献上燕王国的地图,赢政一定会亲自接见,当荆轲双手展开地图时,一柄短小而锋利的匕首就在地图中出现。

纪元前二二七年,荆轲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