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部分 (第1/4页)
结果很简单,反舰导弹无法击穿战列舰的主要部位处的装甲,只能够靠运气,命中某些脆弱部位,才会对战列舰构成有威胁的打击。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如果要增大导弹战斗部的穿甲能力,而不增加战斗部的重量,就必然要降低战斗部的爆破威力。试想一下,如果只在战舰身上开个一米左右的洞,能够造成多大的破坏呢?当然,只有增加战斗部的重量才能够增强导弹的打击能力,但是增加了战斗部的重量之后,要么就必须增加导弹的重量,而这受到了攻击机携带能力的限制,要么就是降低导弹携带的燃料,而这又降低了导弹的射程,让攻击机的处境非常危险。这两个矛盾直接限制了对反舰导弹的改进。
当然,解决的办法不是没有,中国就在摸索着好几种替代导弹的方案,但是在这之前,中国海军的主要打击任务是由战列舰承担的,舰队战斗机的作用一般是对地攻击,在大洋上,中国海军面临的竞争并不激烈。所以,这些改进措施都没有受到重视。到战争爆发的时候,几种改进项目都还在研讨之中,并没有到实际使用的地步。
日本的做法比中国更为“激进”,因为日本根本就不重视导弹的作用,认为有战列舰的强大打击力量,就足以解决海战中的任何目标了!而这也是有两个客观条件的,首先日本的科技实力让其无法再发展一种先进的反舰导弹了;其次,日本的经济实力,让其无法在海战中大规模使用昂贵的导弹,必须要将希望寄托在战列舰的炮弹上!
可以说,双方的攻击都是非常糟糕的,这点谁也没有想到。特别是对皮定均与席林来讲,他们原本希望空中打击能够拖住日本战列舰一段时间,但是战斗下来,日本舰队的速度却没有半点减慢,反而因为“武夷山”号的损失,掩护舰队的速度降低了5节,同时舰队陷入了短暂的混乱之中,至少耽搁了15分钟时间重新编队!而这5节速度,以及15分钟的时间,对席林大校来讲,简直比割他的肉还要痛!
日本舰队把握住了这段短暂的机会,迅速的将与中国舰队的距离拉近到了600公里上,接着就立即开始了第一轮炮击,在没有校射的情况下开始了第一轮炮击!
当日本人重达1。8吨的炮弹砸到了“兴凯湖”号后方250米的海面上产生的巨大震动传来时,席林大校知道现在已经无法逃避了,如果他们此时再继续逃跑的话,就只能使用1/3的火力与日本舰队2/3的火力交战,火力密度小了一半,那还怎么战斗!
无奈之下,中国舰队开始转向,开始首先抢占“T”字头的有利位置,摆开了与日本舰队决战的架势。同时,剩下的7艘巡洋舰开始向后放撤退,并且将携带的重型反舰导弹发射了出来。因为受到制导条件的限制,这些导弹的射程都在600公里左右,所以直到此时,才能够发挥作用!
激烈炮战在大洋上开始了。中日舰队的巨型炮弹穿插着飞向对方的战舰。而这时候,席林突然眼前一亮,想到了制胜的一点,并且立即将负责通信的参谋员叫了过来。
“去,立即请求主力舰队派遣战斗机寻找日本人的侦察机,并且将其击落,不能让日本侦察机指挥为他们的炮弹提供引导!”
大校一口气下达完了这道命令,这才松了一口气,接着就连连自责,如果能够早点想到这点,恐怕日本舰队根本就不敢追上来了。现在日本的战略卫星系统也已经不复存在,只要干掉这些日本战列舰的眼睛,就算给日本舰队指挥官一个天做胆,他们也不敢再将战斗进行下去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正在苦苦思索怎么帮助掩护舰队撤离的皮定均少将也想到了这一点,在席林的请求还没有到达的时候,少将已经派出了至少3个中队的战斗机,前去对付日本的那些侦察机了!这三个中队的战斗机都只携带了少量的对空导弹,它们的任务只是找到日本的侦察机,要么将其击落,要么使其离开有效的监视与引导范围,让日本战列舰的攻击无法受到引导!
其实,这就是新式战列舰受到的最大限制!在电磁炮技术得到决定性的进步之后,战列舰的打击距离已经不比航母小多少了。拿中国的航母攻击机与战列舰的主炮来比较。中国的航母攻击机的正常作战半径是1100公里左右,而“兴凯湖”级战列舰主炮的打击距离达到了900公里,如果使用发动机更大的火箭增程炮弹的话,这个距离还可以得到提升!而且,战列舰的火力打击密度并不比航母攻击机的低。就凭这点,战列舰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与航母的攻击机比较起来,战列舰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新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