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部分 (第1/4页)

进行大整合,只是一种小整合。即,空军拥有一种集战斗机与攻击机于一身的战机,而海军也同样研制一种主力通用战斗机。

其实,双方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要检验这些新战斗机的性能,是否有设计时的那么优越,同时检验自己新的空中战术思想,是否能够适应未来的大规模空战!当然,正因为带着实验性质,所以双方没有在最激烈的战争初期投入这些新式战斗机,毕竟那是非常不划算的事情。首先,飞行员未必能够将新式战斗机的性能完全发挥出来,其次,新式战斗机的价格也比现役战斗机高出许多。所以,在大规模空战中,这些新式战斗机是难以现身的,只有在小规模的空战,或者是单独的,需要利用新式战斗机性能的打击行动中,才会使用这些成本高昂的作战飞机!

因为这场战争主要是在空中进行的,所以大家关心的仍然是空军与海军航空兵的装备。但是,这绝对不仅仅是空军与海军航空兵的一场单独表演。在这场战争中,双方的海军战舰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但中国的战列舰承担起了很重要的打击任务,欧美海军的战列舰其实也肩负着同样的任务,另外,因为欧美海军舰队部署在东地中海,距离战场更近,所以其巡洋舰与驱逐舰都参与到了这场战争中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其实这也是一场检验海军对地打击能力的战争!

中国海军战列舰的行动已经有了一次介绍,其实这种打击行动是非常单调的,战舰上的海军官兵根本就看不到炮弹落地时的壮观场面,火控人员只知道为火炮控制计算机输入一系列的目标参数,然后计算机就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射击时的参数,然后控制火炮的仰角,方向,以及需要输入的电能。接着,火炮长就会命令开炮,将重达1吨以上的炮弹发射出去,接着对火炮的射击状态进行短促的修正,再发射炮弹。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无聊的过程,但是,这也是海军战列舰上官兵做的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了,因为谁都知道,炮弹发射出去之后,将会在5分钟之后落到目标上,然后摧毁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讲,比起战列舰上其他的500多名战友来讲,火炮部门的人员就要幸运多了,因为他们至少知道自己发射出去的炮弹将带来巨大的战果!

其实,大家可以看出来,中国战列舰在战争中的行动次数并不少,从担任对地打击行动主力,到支援登陆部队作战,到成为海战主力,再到为舰队提供最强大的防空掩护,可以说,战列舰几乎干了海军所有的工作,只是无法像航母一样出动攻击机,到2000公里以外的地方打击重点目标而已了。但是,在前面的介绍中,关于欧美海军战列舰的内容少得可怜,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其实,这并不是说欧美海军不重视现代化战列舰,或者用美国人的称呼来讲是火力投送战舰的发展,而是欧美各自的战列舰确实没有多少机会经历大规模的战争考验,自然也就没有崭露头角的机会了!

早在50多年前,中国建造第一艘现代化战列舰“太湖”号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注意,但是当时海军强国美国却并不看好中国的这种装备有大口径火炮的战列舰,认为这是一种因为中国技术落后而产生的战舰,是他们武库舰的低廉版本。

当时,美国正在研究武库舰,希望这种主要装备巡航导弹的战舰能够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来。但是,到2005年左右美国取消了武库舰发展计划,原因很简单,如果战舰的主力武器是巡航导弹的话,第一无法降低战争成本,第二巡航导弹的突防能力很成问题,在坚固的防空系统面前,巡航导弹的作用不会很大。所以,当时美国转为发展更先进的巡洋舰,这是一种装备了大口径舰炮制海舰,但是其主要任务是对地打击,即为濒海地区的战斗提供有效的,成本低廉的火力支援。而在当时,美国的重点发展项目是203毫米口径的电热化学炮,虽然射程能够超过270公里,但是比起“太湖”号的主炮来讲,这种舰炮的威力确实是太小了一点!

其实,到2010年左右,美国已经认识到了新式战列舰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对地打击行动中所能够发挥出来的巨大作用。但是,到这个时候,战列舰的海战能力,以及防空中坚力量的性能并没有显示出来,道理很简单,还没有一场足够强度的海战来证明战列舰在这方面的能力。所以,美国即使已经开始研制战列舰了,但是其主要用途仍然在拥有绝对制海权的时候,用其进行对地支援,这一研制目的,极大的限制了美国在战列舰上的发展速度。也可以说,直接导致了美国的第一代火力支援战舰的产生,而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化战列舰,因为这种战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