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部分 (第1/4页)

次日,正是秋风肃杀的天气。

李重九从洺州各县征调的五万余民役,被驱至永年城下。乱世之中,被征调为军役,乃是九死一生,洺州百姓听闻征调,都不愿意前往。

不过赵军派出番骑,手持兵戈,凶神恶煞一般堵住各城各村要道,令百姓无从奔逃,只能从命。

赵军当下尽发洺州各县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成丁为役,驱至永年城。

百姓们担惊受怕从各县征发而来,行了一日,待到天擦黑了,才赶到赵军大营。

路上番骑持戈巡弋,就算再伶俐之人也是不敢逃亡,但来到赵军大营后,见到是却是另外一幕。

军营里弥漫着一股令人沉醉的麦秆烧过后散发的香气,在可坐上千号人的空地,十几个巨大的圆木桶内盛放的是绿油油的菜汤,一旁金黄色黄澄澄的麦饼堆砌得如小山一般,最重要还是几个米缸大小的桶里盛得满满的粟米粥。

赵军伙头军还正一样一样将粥饼往空地上搁,这一幕看得走了一日路的百姓,都是口水长流。

“看什么,都是你们的,一会儿张大了嘴给我吃,不要急,说过管饱。”

民役听了听闻后都是爆发出欢呼声,对于平日在家里每日两餐,一顿干一顿稀,浑年都没有吃饱过的百姓而言,这简直是每夜梦里憧憬的一幕。平日就算是逢年过节也没吃过这么好的东西。

百姓们皆是不敢置信,那押送的赵军伙长又言道:“瞧,你们这点出息,以后只要好好干,每天都有这么好的吃食,我们赵王爱民如子,视天下为一家,不仅是赵人,河北百姓都是一视同仁。你们不要军令,每服完十日军役,就可以得一斗米,干完三十日,保证你们老婆孩子一家子这个月的吃食都不愁了。他娘的,老子乃是府军上兵,一个月也才两斗米的兵饷,便宜了你们这些田舍汉了。”

这些百姓听了都是目瞪口呆,从未听说过服军役还是米粮可给的。当年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当时是大业盛世时,大隋如日中天。负责督建永济渠大臣阎毗;为赶工期,甚至连妇女也被迫服役。

为了修建这条永济渠,百姓尸骨垒垒,而永济渠成后,阎毗(注一)也未给百姓任何报酬,当时百姓服民役乃是天经地义之时,大隋律法规定百姓每年都要服二十日之役,百姓服役时甚至还要自带粮食。

而眼下来赵军服役,百姓们不仅每日有如此丰盛饭食,一个月还有三斗米的报酬,这待遇简直如同是在做梦一般。

注一:阎毗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阎立本。(未完待续。。)

第五百零九章 土山临城

永年城东,垄垄相连成块的农田上,顿时被无数脚印踏得稀烂。

军中的驮马,将一袋一袋装载着的干土的袋子运至城东,随便往地上一丢。民役就动起手来将袋子揭开,将干土倒在泥地,或者直接在草袋子上盖几铲子浮土,用木锤敲打夯实。

一个晚上,城东的土山几乎是在须臾之间,就建起了一小半。

天空微白,劳作了一夜的民役了摸了把额头上的汗,一个个疲惫不已,这时赵军的伙头军将朝食抬到工地上。

民役了见了喷香四溢,黄亮浓稠的粟米粥,各个都是肚中乱鸣。

当下早有吃饱了轮班民役,上前替换接过工具,劳作了一夜的民役皆是拿着粗陶盆盛了满满的粟米粥,再加一小块小葱拌豆腐,一整块海碗大夹着高粱的麦饼,蹲在泥巴地里甩开了腮帮子,胡吃海喝。

人这一辈子求得是什么,不就是一日三餐。虽说不是新粮,但百姓们也是吃得欢,当初赵军承诺一日三顿饱饭果真是说话算数。

见之一幕,民役们都是干劲大增。

见到民役们干得热火朝天,一旁督建土山的徐世绩,满意地点了点头。

兵家里,以土山攻城之法,称作临。以临攻城,虽比蚁附攻城,兵力损失小,但是十分消耗人力,若是不是攻城方有足够的人力,很难实施以此战法。

过去劳师远征最怕的就是军粮不济,经常士卒未到大战前,都吃不了饱饭。更不说是增调民役。

如堆砌土山之事,一般都由营中辅兵完成。往往令围城士卒疲惫不堪。对于深通军略的徐世绩而言,当然知道战争胜负。绝非两军摆在台面上彼此的兵力数字,特别是这样攻城战胜负,其胜负手在于士卒士气,以及兵粮供应。

但眼下一幕,却是令徐世绩见得十分满意,六万围城赵军得到了充分的休息,有了黎阳仓中的存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