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 (第2/4页)

乡镇的领导有时见到尹凡会说:尹书记,你回去后向部里建议,下次也派干部到我们乡里来扶贫,我们保证热烈欢迎!尹凡只有笑笑,说,那你得直接和组织部的部长去说。那些乡镇领导就把舌头一伸:那样大的官——市委领导,我们哪里见得到?就是见到了,连话也不敢随便说,哪里还敢向他提要求!只是,他觉得岭下村小学的那两个老师,教学水平的确不怎么样,一口地道的乡下话不说,还尽念错别字,学生们也只好跟着他们念错别字。而且,教学基本不讲究方式方法,要不就照本宣科,要不就放任学生,说是让他们自己自习。学生们当然不可能一点东西学不到,但学习效果的确要比城里的孩子差不少。尹凡曾想自己亲自站到讲台上去给孩子们上几堂客,也给那两个老师做做示范,但仔细想了一想自己的身份,又觉得那样有失庄重和尊严。他回想在高专给那些大学生们上课的情景,觉得那样一种滋味也是挺让人陶醉的,不知给小学生上课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从高专又想到了吕丽娜,与吕丽娜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虽然两个人还是在同一个市,但吕丽娜担任人事科长后,事情比以前多了许多,整天忙忙碌碌,开会的次数也增加了许多。而自己到东阳来挂职,回去一趟不是这个事就是那个事,生活和交际圈子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也没有多少空暇和理由去与吕丽娜“叙旧”。那回在“东阳顺”吃饭,两个人内心虽然还比较默契,但就连自己也感到,年轻时时刻燃烧在体内的激情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再也缺乏一种冲动去追求现实之外的东西。回过头来,他又想起卢燕。卢燕无论作为一个女性还是作为一个县里的中层干部来看,无疑都属于优秀的一类,她的勤奋、她的容貌、她的气度、她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能力在女干部当中很少有人能比。不过,她在东阳也算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人们的议论自然是集中在翟燕青书记对她的起用过程和无条件信任上。一些捕风捉影的传言并没有真凭实据,但不少人就是愿意相信它。尹凡凭直觉认为那些传言不怎么可靠,人们之所以愿意传播,或许是它能够满足人们内心的窥私癖?县委办公室主任一职很容易成为矛盾的焦点,而卢燕在其它方面没有让人家可挑剔的,因此别人只好从这个方面来污损她?当然,现在这样的社会,每个人的品质都已经变得不那么可靠,要对任何一个人下绝对的判断也是不可行的,对卢燕也同样如此。不过,尹凡对卢燕的心理与其他人不同,他对于有关她的传闻所抱的态度是:宁可信其无,不愿信其有。脑子转了一圈,又转回到县委书记翟燕青身上。尹凡对翟燕青的总体印象是:这是一个有胆识、有魄力的干部,虽然长期从事基层工作,身上的文化气息少一些,但同时学究气也少。他熟悉农村情况,对政策基本上能够吃透,而且有自己的理解方式。他懂得干部的心理,能够适时地把握他们的情绪脉络。他有相当好的口才,能以浅显的语句阐述一些高深的道理。而且,他对于自己有信心,对自己坚信的东西敢于坚持到底。当然,从东阳县这两年的工作实践来看,像翟燕青这样的领导干部也不是没有缺点,而且缺点比较明显。首先就是比较主观,由于身处一把手的位置上,基本上没有人敢于向他提出截然相反的意见,所以他总是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别人充其量只能拾遗补缺。他没有意识到(或者是有意不去意识,毕竟他自己也是从副职升上来的嘛),一个本位意识太强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拒绝下属和同僚有价值、有见地的许多好意见。翟燕青的本位意识,尹凡把它分析为:一是一把手本位,在东阳县也就是书记本位;二是上级本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上级的指示一定要坚决服从。哪怕这个服从是困难的、为客观条件所不允许的也不例外。他自己应该说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去年上半年省人大视察组来东阳视察时,尹凡不在,但视察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尹凡都听说了。从那件事上,尹凡体会到,为了满足上面的“需求”,翟燕青可以不惜成本、不惜手段的。他那样做有没有意义、有多少意义,那要看从哪个角度去看。从旁观者的角度,就会觉得那完全是胡闹,而要从某个“本位”的角度去看,那样做不仅必要,而且是正确的。因为那样可以体现上级政策的正确性,可以使本县的工作得到上级肯定,因而获得更大的工作支持。另外一个就是,像翟燕青这样的干部,正是因为身上的文化气息太少,也就比较缺乏西方人喜欢讲的那种“人文精神”。他脑子里储存的词汇一般而言就是:工作、事业、成绩、失败……还有就是政策或者数据。但对于哲学、审美、历史、人性以及法理、本原……之类的词汇几乎是毫不了解、也无法领悟的。这样一想,尹凡惊奇地发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