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 (第2/3页)

玉都忍不住站出来拱手请教。

“俺知李九江甚深,他只有个锦绣皮囊,论本事恐怕连他父亲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搞内斗倒是数一数二的。你们从建文朝的局势变幻中,就能得知他这曹国公最擅长的是什么。

可笑朱允炆竟敢以几十万大军托付,让此等只懂纸上谈兵的赵括之流,统领杨文、吴高、平安等悍将,这是在坑人,也是在自坑!

征讨湘王府的主帅换成了李增枝?他娘的,朱允炆这在断送大好河山啊!”

“王爷说得一点没错。”袁拱翻完李景隆的资料后,摇着脑袋补充道:“李景隆两兄弟的弱点实在太多了,建文皇帝也太过任人唯亲。汉高祖刘邦宽宏大度,知人善用,天下英雄尽皆投靠,以汉高祖之能,尚且将兵不过十万,惟兵仙韩信敢来个多多善益。建文皇帝居然敢拿李家的两个纨绔子弟跟韩信比肩?让他们各自将兵三十万兵马,何其可笑也。”

众将领一听,确实是这么个道理,不由齐齐松了口气,又重新露出轻松的笑容。

以前可能给压迫惨了,燕王嘲讽起朱允炆来那叫一个兴致高涨,兼且听闻李景隆挂帅更是将吴高袭扰的忧虑一扫而空,笑吟吟地吩咐道:“高炽你来替俺磨墨,俺要写出李景隆的五败,传阅诸将,以振军心!”

朱高炽点头领命,小心地替燕王研磨起来。他的心里也认为朱允炆把所有的希望,都托付到李景隆两兄弟身上,确实没有识人之明。曹国公府算是皇亲之家,李景隆两兄弟一直处在大明的权利核心,朝中的重臣对他们俩应该是了解颇深的。就算朱允炆被他们的表面功夫给蒙蔽了,黄子澄、方孝孺等大臣不仅不及时指出,更是在旁边为其推波助澜,只能说是书呆子误国!

燕王的五败论写得很详细,为了让全军将士看懂,他更是尽量白话。

首先李景隆毫无统帅大军的经验,会导致号令不一,军纪涣散,自身能力与威望又不足以统领各路精兵强将,将帅不和,上下异心,根本无法齐心协力作战实在是第一大败笔。

其次,北方已是冰天雪地,寒冷刺骨,燕军生于斯长于斯,早已习惯。反观三十几万南军则不耐冰雪,南北两军在冰天雪地里作战,未及交锋,胜负便已分明。

而且官军是从南方各省匆匆抽调而来,三十余万兵仓次北伐,这么多人冬衣棉被,人吃马嚼都是天文数字,非得举国之力方能维持不可。朝廷随口就派出几十万几十万的,不经提前统筹协调就往北方派遣,可见对朱允炆、黄子澄等书呆子把后勤调度也看得太简单。

北伐大军看似人多势众,实则人数越多越是不堪一击。燕王断言到时朝廷大军一定会缺衣少粮,一旦两军陷入僵持,非得全盘崩溃不可。

其三,李景隆一向自持甚高,为了显示自己和长兴侯耿炳文不同,肯定会主动率大军压境,贸贸然地深入险境,给燕军以机会。

第四,李景隆带大军奔行千里,未战先疲。而且战线已然拉长,前后绵延两百里。燕军可随时突袭官军要害部位。

其五,主帅李景隆贪功心切,刚愎自用,内无仁勇,外无威令,这样的人为帅,根本不配与燕军为敌!

所有的燕军将领听了燕王五败分析之后,也都将大局看了个通透。

他们明白,如果李景隆能够学耿炳文先驻扎在真定府一年半载,好生整肃全军,囤积粮草衣物,选拔任命人才听取各方将领的建议,缓缓图之的话还可与燕军一战。

问题是可能嘛?

不管是朝廷还是李景隆都明显急于求成,而且,就连燕军上下都想着速战速决,怎么可能给李景隆机会整肃兵马。

果然接下来燕王不顾新败,理都不理赶来的李景隆,出人意料地率领大军出永平,前去攻打山海关。

燕王的这一举措,使得想再度率军扰敌的吴高,连夜慌忙撤兵移师山海关驻防。而吴高这个退兵的举动却惹得急于报父仇,有些失去理智的耿璇大怒,上书李景隆弹劾吴高。

奈何吴高大胜又刚得圣旨表彰,而耿璇其父耿炳文兵败身死,连带着耿璇都不怎么受李景隆的重视。李景隆为了掌握更多的军权,利用此事,反责耿璇意气用事,不睦同僚,被其下令驱回京城述职。

新得耿璇所部的李景隆那叫一个高兴,整编新得的兵马,笼络人心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攻打燕军?

面对着驻扎在山海关的吴高,燕王听从道衍的计策,使出了一招离间计,分别给吴高和总兵杨文写信。

在给吴高的信中,燕王的赞美之词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