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页)

6�敲偶渚�640米,城池宽3 20米,青砖结构,城池坚固,是全国最小的县城。城内主要建筑是军卫营房、仓库、马 厩等,城东还有观音庵,城西有兴隆寺。西城外至卢沟桥之间有旅店、茶楼、酒馆、车 马店、民房等。

在桥梁建筑史上,卢沟桥也占有重要位置。1290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过此,惊叹 其建筑绝伦壮丽神秘,并做了详细记载,使卢沟桥的形象进入欧洲,所以欧洲人往往称 卢沟桥为马可·波罗桥,欧洲人谈起东方的神秘也往往以卢沟桥为证。卢沟桥除其实用 意义以外,其已成东方文化的象征和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的代表作品。

汉、唐时人们离别京城长安,送行的人都要送至灞桥,折柳赠别。金、元、明、清 定都北京,送客出城,都至卢沟桥,小住一夜,次晨起程过桥,所以后来有了燕京八景 之一的“卢沟晓月”。下弦之月,衔在西山边上,黛色笼罩,滔滔大河冲出峡谷,如银 蛇蜿蜒,至桥下奔腾东去。过往商旅,文人墨客,升迁或谪贬的官宦或寄情山河,或感 慨人生短促,或叹息旅途艰辛,或留墨或留诗,已经形成卢沟文化现象。以卢沟桥为背 景的诗流传下来有几百首,以唐朝刘皂“渡桑干”最为著名: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此外还有北宋诗人苏辙的“北渡桑干”(永定河古称桑干河),金代文学家赵秉义 的《卢沟》诗,南宋诗人范成大《过桑干》,元人尹建高的《卢沟晓月》诗,文学家张 野的《满江红》词,杨奥的《过卢沟桥》诗,诗人兼画家王绂的《扈从过卢沟桥》诗, 明人冯琦的《桑干歌》,王英的《卢沟晓月》诗,杨荥、张元芳、顾起元等人的诗。明 永乐年间,以胡广为首写“燕山八景”诗124首。清康熙的《察永定河》,乾隆的诗与碑 —《卢沟晓月》,和清代诗文若干首。

另外,元人著名画家文征明(真尚待鉴)的《卢沟运筏图》大幅主轴画卷,明人王 绂的《卢沟晓月图》,日本人绘制的《唐土名胜图会》,清代人张宝绘制的《泛槎图》 等等,以及《卢沟记事》等文章。

这些带着古远、淳朴、壮丽、粗犷……带着鲜明的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相融合 特点的作品,是中华民族极为重要的文化财富。

1936年金振中带着他的加强营到卢沟桥接防,他不是来写诗的,也不是来感叹河山 壮丽的。他是军人,他带着他的队伍在卢沟桥出现,预示着卢沟文化淳朴古风的结束, 将开始的是为民族生存拼搏的血与火!那是新的歌,悲壮而又悲惨!

宛平城,过去称拱北城,也称拱极城。拱北,拱卫北京的意思;拱极,“极”是人 臣之极,即皇帝,拱极也就是保卫皇上保卫社稷了。

从卢沟桥和拱北城建筑位置分析,卢沟桥为交通咽喉,拱北城为屯兵之地。拱北城 在桥的内侧,即靠北京一侧东侧。从军事角度看,敌人来自对岸,来自桥的西侧,拱北 城西出,控制住石桥|Qī|shu|ωang|,使西侧攻来之敌不能通过。

现在的情况,今非昔比。日本的华北驻屯军已经捷足先登占领了丰台,丰台距卢沟 桥只有7公里,而位置在宛平城东,卢沟桥与北平城之间。“拱北”、“拱极”现在都失 去了意义。它唯一的目的是守卫住北平与中原腹地的交通咽喉,使其通畅,勿令日本人 扼死北平。前面已经提到,实际上守住卢沟桥,不等于交通线不被日本人切断,但是不 守住卢沟桥,咽喉必被日本人切断。而且敌人在其背后,随时可能遭到敌人突然袭击切 断宛平城与北平联系,使宛平成为孤立据点。可见守卫宛平实为艰险任务。再看看金营 长的兵力部署,你会感到莫明其妙,其实也是必然。一旦战起,不仅存在固守桥头的艰 巨,同时面临着争夺丰台的厮杀。日军已经经常以卢沟桥为“假想敌”进行演习,战事 已迫在眉睫,已经不是希望中的争夺丰台,而是卢沟桥能不能自保的问题。一日,旅长 何基沣来宛平视察,金营长请示:“如敌人进攻宛平,怎么办?”何要求注意监视日军 行动,如日军挑衅,一定要坚决回击。听者会马上悚然吃惊,因为一旦枪响,那将是两 国全面开战,将是国策、国运、国家前途大事,牵一发而动全局,一个旅长岂能轻易决 定?

血祭卢沟桥——七七事变 第九章

佟麟阁出山中国是重视数量的民族。大至国家,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小至家庭,多子多孙。行 政机构里人员鼎盛。工业产值、农业产值——虽然专家们说,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